1.群体归属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属于或应属于某一群体成员的意识,是个人隶属于或依赖于群体的需要,是一种人类社会性的表现。有了这种意识,个体在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时,就会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体现群体归属感的是:
A中秋节时小韦与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分享月饼
B王晓峰听到别人说他所在班级的坏话时很生气
C退役士兵小王常向他人说自己曾是某英雄连的
D小强外出时总自豪地在外衣上佩戴学校的校徽
2.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或知识、技能、能力高于岗位需求的现象被称为资质过剩。客观资质过剩指劳动者实际拥有的任职资格超出岗位平均需求的情况,主观资质过剩指劳动者对这种情况的主观评估或感受,也被称为资质过剩感。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符合资质过剩感的是:
A小张想要离职,他觉得自己的技能和目前岗位不够匹配,一些工作技能用不上
B小梁去公司应聘,招聘者认为小梁的条件已超出该岗位要求,小梁顺利入职
C小方未能升职为市场总监,很不高兴,她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早就该升职了
D小江一直做公司会计,他的朋友都觉得,以小江的资质一直做普通会计太屈才了
3.陌生人社交困境:指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由于误解他人行为动机或意图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
下列不属于陌生人社交困境的是:
A早高峰时段、骑电瓶车忘戴头盔的小吴被文明交通志愿者拦下来批评教育,担心上班迟到的小吴觉得志愿者是故意针对他,当场情绪失控。路口因此造成了二十分钟的拥堵
B赵女士在田边拍照,看到远处有村民向她挥手大喊,以为村民担心她会踩坏庄稼,就挥了挥手,继续拍照。不一会儿,她被旁边树上飞出的马蜂蛰了,又疼又肿
C农村随迁儿童转学到城市学校后,不少孩子最初都会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愿与大家交往,抵触班级的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性格也变得更加敏感脆弱,情况严重者甚至需要半年时间,自卑心理才会逐渐消失
D杨女士经常叮嘱三岁的女儿小青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结果,小青进幼儿园以后的几个月里,非常胆小,动不动就哭,平时连老师问话都不回答
4.损失憎恶效应是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而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这种担心与事情本身通常并不相干,其行为也是低效无益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损失憎恶心理的是:
A对于剩饭剩菜,老年人往往舍不得倒掉,就算子女极力反对,他们也要尽可能吃光,哪怕会吃坏身体
B在影院看一场近期很火的电影,刚刚开始看就发现完全不对胃口,但许多人还是会坚持到散场,因为毕竟是买了票来看这部电影的
C老同学在
D陪孩子去上钢琴培训班,老李每次都要在教室外待上两个小时,虽然不太情愿,但也有收获,毕竟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钢琴十级考试了
5.“茧居族”是指那些如虫子般缩在狭小的壳里不见天日的人。这些人有以下几个特征:几乎不出门,即使偶尔出门也是去最近的商店购买生活必需品;与他人零交流,即使与家人联系也是因为生存需要;以上两点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茧居族”的是:
A小李原为某公司的业务员,年因不适应公司业务转型而被解聘。被解聘后,小李感到非常沮丧,经常通宵达旦上网打游戏,想以此来疏解心中的苦闷
B小田小时候就发现自己不愿与人接触,但她依然试着去上学,找工作,找男朋友。27岁那年,她辞掉工作,和男朋友分手,开始“宅”在家里,这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C小张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由于自卑,小张退出了同学群和朋友圈,过起了几乎不出门、不与社会接触、整天与电视、电脑和漫画书为伴的生活。直到第二年毕业招聘季,小张才在父母的劝说下尝试着找工作
D小王是某市的高考状元,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入学后,大学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模式让小王很难适应,高考状元光环也逐渐消退,这使得小王越发地感到失落和自卑,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个人体验到自己属于或应属于某一群体成员的意识”、“个体在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时,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中秋节小韦与要好的朋友分享月饼,没有体现小韦感觉自己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也没有体现小韦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不符合“个人体验到自己属于或应属于某一群体成员的意识”、“个体在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时,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不符合定义,当选;
B项:王晓峰听到别人说他所在班级的坏话时很生气,体现了他感觉自己是班级这一群体的成员,符合“个人体验到自己属于或应属于某一群体成员的意识”、“个体在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时,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符合定义,排除;
C项:退役士兵小王常向他人说自己曾是某英雄连的,体现了他感觉自己是连队这一群体的成员,符合“个人体验到自己属于或应属于某一群体成员的意识”、“个体在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时,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符合定义,排除;
D项:小强外出时总自豪地在外衣上佩戴学校的校徽,体现了他感觉自己是学校这一群体的成员,符合“个人体验到自己属于或应属于某一群体成员的意识”、“个体在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时,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2.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资质过剩:“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或知识、技能、能力高于岗位需求”;
客观资质过剩:“劳动者实际拥有的任职资格超出岗位平均需求的情况”;
主观资质过剩(资质过剩感):“劳动者对这种情况(指资质过剩)的主观评估或感受”。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张认为自己的技能和岗位不够匹配,一些工作技能用不上,但是技能和岗位不够匹配并不代表小张的技能高于岗位需求,不符合“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或知识、技能、能力高于岗位需求”,不符合资质过剩感,排除;
B项:招聘者认为小梁的条件超出岗位要求,并不是劳动者小梁的主观感受,不符合“劳动者对这种情况(指资质过剩)的主观评估或感受”,不符合资质过剩感,排除;
C项:小方认为按照自己的能力早就该升职,说明小方认为自己的能力超过目前其所在的岗位需求,符合“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或知识、技能、能力高于岗位需求”,也符合“劳动者对这种情况(指资质过剩)的主观评估或感受”,符合资质过剩感,当选;
D项:小江的朋友认为小江的资质一直做普通会计屈才,并不是劳动者小江的主观感受,不符合“劳动者对这种情况(指资质过剩)的主观评估或感受”,不符合资质过剩感,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由于误解他人行为动机或意图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吴被志愿者拦下来,符合“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志愿者因小吴忘戴头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正常工作,小吴觉得志愿者是故意针对他,当场情绪失控,路口因此造成了二十分钟的拥堵,符合“由于误解他人行为动机或意图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符合定义,排除;
B项:赵女士与村民的交流,符合“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她以为村民挥手大喊是担心她会踩坏庄稼,而实际上村民是在对她进行提醒,最后没有重视提醒的田女士被马峰蛰了,符合“由于误解他人行为动机或意图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符合定义,排除;
C项:随迁儿童转学后与新同学并不认识,符合“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他们担心会受到歧视,抵触集体活动,最终导致成绩下滑,性格敏感,符合“由于误解他人行为动机或意图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符合定义,排除;
D项:小青进入幼儿园后,与同学和老师都不认识,符合“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杨女士经常叮嘱小青要对陌生人保持戒备,但小青胆小是性格并不是误解他人,选项中没有体现误解他人的行为动机或意图,不符合“由于误解他人行为动机或意图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不符合定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老年人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是担心浪费粮食,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他们也要尽可能吃光,哪怕会吃坏身体,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符合“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符合定义,当选;
B项:许多人坚持看完不对胃口的电影,是担心浪费电影票钱,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但坚持看完电影,不符合“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许多同学投票是为了不让老同学伤心,并不是担心浪费资源,不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陪孩子学钢琴,老李在教室外待上两个小时,不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几乎不出门”、“与他人零交流”、“以上两点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李经常通宵达旦上网打游戏,但不确定小李是在家打游戏,还是在网吧打游戏,不符合“几乎不出门”,并且打游戏有时需要与他人交流,也不符合“与他人零交流”,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小田只是与男朋友分手,但不确定是否会与他人交流,不符合“与他人零交流”,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小张的生活是几乎不出门、不与社会接触,符合“几乎不出门”,也符合“与他人零交流”,并且毕业后直到第二年毕业招聘季才开始尝试找工作,说明“以上两点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符合定义,当选;
D项:小王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但不确定他是否与同学之外的人交流了,不符合“与他人零交流”,并且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不确定是否是几乎不出门,不符合“几乎不出门”,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