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是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细腰亚目(Apocrita)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胡蜂种类有多种,中国记载的有余种,其中包括胡蜂亚科的剧毒杀人胡蜂黑胸胡蜂、金环胡蜂和基胡蜂等。胡蜂螫伤指胡蜂的尾针刺破人体皮肤后,能释放毒素,毒液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
胡蜂蜇人往往是群起而攻之,一只胡蜂就可反复多次蜇人,因胡蜂尾针没有倒刺,容易拔出,可连续反复多次蜇人。我国某些地方会把胡蜂叫做“七牛蜂”或“七死牛”,意思是七只这样的蜂曾将一头牛活活蜇死,足见胡蜂蜇伤的危害性。
下面让我来介绍下3种袭人胡蜂的形态特征:
(一)黑胸胡蜂
形态特征:长约18~23mm。典型特征为胸部黑色,因各脚前半段为黄色或黄白色而别称黄脚虎头蜂,又因腹部后端多为暗棕色而别称赤尾虎头蜂。
分布:陕西、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西藏等地。
习性:气温在10℃以上便可出巢寻食,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在6-8月繁殖盛期和食物缺乏时,刮风和小雨都要出巢。
(二)金环胡蜂
形态特征:体长约30~40mm,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也叫做中国大虎头蜂。头部全呈橘黄色。雌蜂金环胡蜂的尾针能够连续多方向蜇刺,其毒性很强,毒素为混合毒素。
分布:陕西(咸阳、安康)、辽宁、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江西、福建、云南、广西、湖北等地。
习性:金环胡蜂喜食甜树汁,其活动范围内往往有诸如柳树、栎树及榆树等流汁树存在,常会在果园活动,且金环胡蜂有较强护食性,会在目标周围悬停示警,但通常不会攻击。
(三)基胡蜂
形态特征:体长约19-27MM,体棕黑色、腹部颜色较深。又名黑绒胡蜂、黑腹虎头蜂等。偏肉食的杂食性昆虫,主要以小型昆虫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食,也采食多种植物的花蜜和成熟的果实,常于高大乔木的顶端筑巢。
分布:原产亚洲,主要分布于浙江、云南、重庆、四川、福建、台湾等地。
习性:基胡蜂是体型较大的胡蜂,也是最危险的胡蜂之一。蜂群攻击极强,毒性也极强,螫人致死的记录最多,几乎每年都有人死在它的毒针下。
那么,胡蜂伤人的毒理机制是什么呢?
蜂毒的主要成分包括:
1)生物胺类,即组胺、乙酰胆碱等;可直接导致过敏反应、心肌损害、局部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等多脏器功能损伤。
2)肽类,即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颗粒肽(MCD肽)等;可以引起组胺释放,低浓度MCD肽可促进肥大细胞脱粒,进而导致过敏反应。
3)酶类,即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磷脂酶B等,协同作用直接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如何避免胡蜂蛰伤?及蛰伤后应急指南
1)避免蜂蜇小锦囊:进行郊游、登山或进入蜂活动区域例如山林、野外等地方时,注意:
l勿喷香水,勿穿鲜艳衣服;
l勿将含糖饮料随意泼洒;
l果皮、饮料等饮食垃圾用袋子密封装好,扔进垃圾桶;
l避免碰树干、树枝惊扰到蜂巢;
l尽量穿长衣、长袖;
l若遭蜂蜇,立即求援就医,勿轻视、强撑,尤其是被胡蜂蜇伤后;
l善用手机地图,谨记来时路线,若需救援,方便快速引导救援人员到位。
2)万一被胡蜂蜇伤,可进行哪些应急处理:
l对蜇刺仍遗留在皮肤者,可拔除或胶布粘贴拔除以及拔罐取毒针,不能挤压;
l局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选择弱酸性液体如食醋等;
*注:与胡蜂毒性呈碱性不同,蜜蜂蜇伤后毒性呈酸性,处理时可用肥皂水、苏打水等碱性溶液来清洗。
l蛇药片口服或碾碎调成糊状涂抹伤处。
l及时就医,尽早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评估病情并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