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流鼻血
注意事项
1、如果孩子出血量大,并伴有面色苍白、呼吸快、脉搏弱等症状,医院。
并且同步进行止血处理,以防失血过多。
2、一般经过正确处理,孩子数分钟左右就可止住鼻血,若仍有活动性出血,医院诊治,进一步寻找出血原因,对症处理。
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户外天气干燥多风,儿童鼻内毛细血管丰富且脆弱,出外游玩时很可能出现流鼻血的状况。
这时,有的家长往往根据传统的错误经验,让孩子采用仰头法或者高举手臂来止血。
流鼻血时,仰头可能会使血液倒流入胃和气管,导致孩子出现呕吐、窒息等情况。
举手法也不建议,因为手臂与鼻子并不在一条血管上,属于无效方法。
正确的止血步骤
1、建议孩子取坐位,身子略微前倾并低头(方便排出鼻和口腔内的血,避免血液倒流)。
2、按压孩子鼻翼处(眼睛与鼻孔的连线向下约两厘米)5~10分钟。
按压过程中,让孩子用口呼吸,不要随意放开检查是否止血(一会放一会松,更不容易止血)。
若只是一侧出血,按压一侧即可。
(按压部位示意)
3、按压鼻翼的同时,可用冷水浸湿毛巾后敷在孩子前额部,头面部温度降低,血管收缩后出血量就会减少。
家长平时应注意勤给孩子剪指甲,纠正揉鼻、挖鼻孔、猛烈擤鼻等习惯,预防孩子流鼻血。
02
预防蜱虫叮咬
注意事项
蜱虫叮咬后,最稳妥的操作办法是用尖头镊子将其夹住轻轻拉出,但操作不慎很容易导致口器残留,仍会导致病*感染。
谨慎起见,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医院就诊,让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蜱虫叮咬在春夏季较为高发,蜱虫常出没于草丛、灌木、林间等植物茂盛的地方。
在人或动物经过的时候,蜱虫会以极其隐蔽的方式钻进人体或动物的隐秘角落,如脖子、耳朵等,且蜱虫叮咬时人多数不会感到疼痛,不易被发现。
但蜱虫的危害实在不容小觑,被叮咬后,伤口充血、肿痛,可能引起发炎、感染,或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蜱虫还可能携带病*性、细菌性、原虫性等多种传染病*,有致命风险。
防范蜱虫,最重要的是预防。
因此,带孩子出游,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远离草丛、植物茂密的地方,避免长时间逗留;
2、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并扎紧裤脚,减少皮肤裸露;
3、建议喷一些防蚊、驱蚊液等(含有避蚊胺的产品2岁以下儿童禁用);
4、游玩后,进行全身的检查及清洁,重点检查脖子、耳朵、头发里、腋窝等不宜被觉察的角落,看看是否有红肿、黑点之类。
03
跌倒出血
注意事项
1、孩子跌倒后若有出血量大、骨折扭伤、抽搐、喷射性呕吐、头晕或意识丧失、精神不振甚至惊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能耽误;2、孩子若出血量较大,且流血不止,建议拿一块干净的纱布放在伤口上轻轻按压止血,医院;3、孩子跌倒后,要先观察孩子情况,是否有流血、骨折,不要盲目抱起或挪动,防止造成二次伤害;4、孩子跌倒后的48小时内,家长须持续观察,一旦出现呕吐、昏睡、精神不振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孩子活泼好动,在外游玩时,可能会不小心跌倒,导致出血。
家长此时不必慌张,如果孩子只是擦破皮或者少量出血,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处理,以防伤情恶化。
若孩子只是擦伤或破皮,建议用双氧水、碘伏等清洁消*,再贴个创可贴。
如果是被已污染的锐物、生锈铁器划伤出血,但出血量不大,建议用双氧水冲洗,开放伤口。
严禁用治跌打的药粉止血。
医院咨询大夫,看是否需要打破伤风。
04
失温
失温是怎么一回事?有多危险?
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
户外运动中失温的原因主要有:
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
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
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失温有哪些症状?
轻度失温
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重度失温
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为何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
即便在夏季,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风力加大,也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出现失温,具体如何施救?
第一步:安全转移
失温情况的发生都在恶劣的环境中。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
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
此时救援的第二步,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雨中已经活动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
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
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
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
第五步:能量注入
人之所以会失温,便是身体的产热敌不过流失。
而身体产热的源泉便是能量,可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让失温患者饮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
如何预防失温?
注意内衣的选择
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
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
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
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05
高温危害
高温会造成那些健康问题?
当体温升高时,可藉由体表辐射散热及排汗蒸发降温。
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湿热的环境,或强烈的日光照射,可能导致中枢神经体温调节系统失常,使体温异常增高,甚至导致大脑或其他器官损伤,这种和体温不正常上升有关的疾病称为「热疾病」。
高温有哪些症状?
轻度热疾病
轻度的热疾病包括热痉挛、热昏厥、热水肿,大部分是因为大量排汗造成水份、电解质流失,产生抽筋、短暂晕眩昏厥等症状,只要在荫凉处休息、补充足够水份就能恢复,大多不需就医。
重度热疾病
重度热疾病则包括热衰竭及中暑。
热衰竭及中暑危害?
因环境温度过高,过度排汗造成严重脱水,症状包括头晕、虚弱、恶心、呕吐、脉搏快而弱、脸色苍白,严重者甚至会昏迷失去意识。
中暑是最严重的热疾病,通常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失常,体温升高又无法排汗时,导致体温快速升高,中暑症状包括极高的体温、全身红热、皮肤干燥无汗、脉搏快而强、头痛、恶心、中枢神经异常(躁动、嗜睡、运动失调、昏迷等)。
热衰竭及中暑如何施救?
出现以上症状时,应立即帮患者降低体温,包括移至通风荫凉处、在皮肤喷洒温水、用强力风扇帮忙体表散热,
也可在颈部、腋下、鼠蹊部以冰块降温,如果症状未改善,应立刻就医,未及时处理可能致死。
如何预防热疾病?
小心规划户外活动
如果平时不习惯于酷热的环境下工作或者运动,开始时建议放慢节拍,等适应环境温度后才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尽量避开最热的午间时段(上午11时到下午3时)。
穿着适当服装和防晒
出外时选择轻便、宽松、易散热的服装材质,戴遮阳帽、撑伞都能有效减少太阳曝晒。
及时补充体能
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注意自身状况、适时休息。
06
异物卡喉
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气道堵塞后患者不能呼吸,故可能致人因缺氧而意外死亡。
婴幼儿会厌软骨发育不完善,喉的防御反射功能不全,导致气管堵塞的概率更高。
平时应加强预防,尤其是婴幼儿。
进食时不要哭笑、跑跳、打闹、说话,不要将容易引起气管梗阻的小物件放在婴幼儿能取到的地方,如瓜子、糖果、果冻、花生米、硬币、玩具零件等
海姆立克急救法
也叫腹部冲击法,作为气管梗阻应急处理的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简单实用,普通人也可轻松掌握。
婴幼儿
全过程示意
后背部示意
抢救者取坐位或单膝跪地,使婴儿俯卧于操作者手臂上,婴儿两条腿分开骑跨在手臂两侧。
然后将前臂靠在膝盖或大腿上,手托住婴儿头及下颌,保持婴儿的头低于躯干,用另一手掌根部向前下方,用力叩击婴儿背部两肩胛中点,每秒一次,拍打5次。
边拍打边仔细观察婴儿是否排出异物。
前胸部示意
若婴儿情况并未好转,则将婴儿翻转过来,用手臂托住婴儿头背部,保持患儿的头低于躯干,两条腿骑跨手臂之间,抢救者前臂放在大腿上,形成支撑,另一手食、中两指放于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胸骨下半段进行冲击,每秒一次,按压5次。
若异物未排出,再次翻转,继续上述方法,直到异物排出。
大孩子及成人
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
然后用两手环绕患者的腰部,一手握空心拳,用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内、向上挤压冲击患者的腹部。
约每秒一次,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已昏迷患者
应使患者平卧,开放气道,然后骑跨在患者的大腿两侧,一手覆于另一手掌背面,两手同向,将下面一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腹部脐上两指处,用身体重量,快速向上冲击患者的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自救
一手握拳,拇指侧对准腹部,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冲击腹部,或用圆角或椅背快速挤压腹部。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钝角物件都可以用来冲压腹部,使阻塞物排出。
注意事项
1、当遇到患者被异物堵塞气管无法咳出,或患者不能说话、咳嗽,几乎无法呼吸,并出现手呈“V”字形抓住颈部,面色发绀,声嘶、失声或喘鸣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并同时利用海姆立克手法展开急救。
2、气道异物无法通过海姆立克手法排出,并持续有呛咳和呼吸困难症状时,医院急诊就医。
3、如果异物堵塞引起窒息、意识丧失,则在尝试过海姆立克手法无效后,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
4、海姆立克手法属于急救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被呛到,应首先让患者自行咳出异物,若无法咳出,再使用海姆立克手法。
5、即使通过海姆立克手法排出阻塞物,医院进行检查,因为急救操作时可能会导致脾脏破裂、胃破裂、胰腺断裂、多发肋骨骨折、广泛性肺气肿等并发症。
6、海姆立克手法只适用于气管梗阻的情况,不能用于食道异物的紧急处理,因为肺内向上冲击的气体不会经过食管。
真心希望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07
心肺复苏
生活中,不论成人还是儿童,在心脏、呼吸骤停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抢救,会有极大可能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心脏和呼吸骤停采取的急救技术。
心搏骤停4分钟后,脑组织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这四分钟被称为“*金4分钟”。
这是一场时间和生命的竞速,抢救越早,救治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注意事项
无论何时,一旦判定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后,首先要做的事一定是拨打或,请求专业援助。
同时,可同步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节省时间。
在不能判定患者呼吸与心脏已停止的情况下,禁止实施心肺复苏操作,避免造成误伤。
心肺复苏训练严禁在真人身上进行,平时可借助假人模型或物品进行练习。
抢救视频演示
1岁以下婴儿
左手扶住婴儿额部,保持气道通畅,右手食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中指、无名指紧贴食指,将食指抬起,中指与无名指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次数为30次,频率为~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婴儿胸廓厚度的1/3。
1~8岁儿童
具体操作参照“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二者区别在于,对于1~8岁儿童,为控制力度,可不用右手辅助,只用左手或右手单掌掌根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
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左手五指翘起,掌根紧贴病人胸部,将右手掌根置于左手手背上,十指交叉,
肘关节伸直,上半身向前倾,使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胸壁,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肩部和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然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
每个周期按压次数为30次,频率为~次/分钟。
打开气道
先清除口腔异物(如分泌物、假牙)
将双手放置于患者面颊两侧,两拇指压住并下拉下颌将患者口腔打开,如发现异物,将患者的头轻轻转向抢救者,抢救者一手拇指伸进患者口腔压住舌头,另一手食指把异物取出。
再打开气道
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即可开放气道。
对于不同人群,打开气道的角度略有不同:
1岁以下婴儿后仰30°,1~8岁儿童后仰60°,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后仰90°。
进行人工呼吸
用口对口(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或者口包口鼻(1岁以下婴儿)的方式予以吹气。
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不必大口吸气),吹气时间1~1.5秒,直到患者胸廓略微隆起。
一次吹气以后,松开患者的嘴,并放开捏住鼻孔的手,用耳朵去听是否有气呼出,检测吹气是否有效。
随后自己呼吸一次,再进行第二次吹气。
每个周期吹气两次。
按压和吹气应严格按照30:2的比例操作,操作5个周期。
全程详细讲解
08
常见意外
烧伤
孩子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
急救办法:
1、孩子烧伤时有衣物附着在患处,要剥去附着物。如衣物贴在儿童的皮肤上,千万不能强行撕下。
2、将烧伤部位置于自来水下轻轻冲洗,或浸于冷水中约10分钟到不痛为止,如无法冲洗或浸泡,则可冷敷。
3、必要时可以使用敷料并加以包扎。
扭伤
孩子的运动力很强,总是跑跑跳跳不停,但他们的骨骼正在发育中,所以跑太快就很容易扭伤。
不要不在意,儿童扭伤对正在生长发育的他们来说影响非常大。
急救办法:
1、休息:受伤后要马上休息,可以促进较快地复原,减少疼痛、出血或肿胀,以防伤势恶化。
2、冷敷:休息15-20分钟后须冷敷15-20分钟,然后拿开冰块休息5分钟后再敷。
3、加压:用干净敷料盖住伤口,用手、绷带等压迫患处,可减缓伤势恶化。
4、抬高:要把伤处抬高于患者心脏高度,可以止血止肿。
烫伤
孩子烫伤情况非常严重,照看者一定要注意,让孩子远离高温物品,如果不幸被烫伤一定要正确急救,及时送医。
急救办法:
1、立即将被烫部位在流动的水下冲洗或是用凉毛巾冷敷。可以将纱布或绷带松松地缠绕在烫伤处以保护伤口。
2、不能冰敷,冰会损伤已经破损的皮肤导致伤口恶化。不要弄破水泡,否则会留下疤痕。也不能随便将抗生素药膏或油脂涂抹在伤口处,容易沾染脏东西。
3、由于儿童皮肤特别娇嫩,耐受力较差,烫伤后往往比较严重,容易发生感染引起合并症。因此,最好不要自行用药,医院就诊。
切割伤
孩子的皮肤娇嫩,碰到利刃或者较硬的横切板时会导致割伤,且会留下伤痕,甚至出血。
急救办法:
1、伤口不深,只是划破皮肤少量出血,只需用清水(或淡盐水)和肥皂清洗好患处,消*后用创可贴或消*纱布敷盖患处就可以了。在清洗伤口时要确保将所有的脏物从伤口处洗出。
2、在包扎伤口时要保证伤口有较好的透气性,不能包扎得太紧。
3、不要将棉花或其他绒毛状的物质敷盖在伤口处,因为它们会粘在伤口上面阻碍伤口愈合。
4、每天都要换一次敷料,夜间可以让患处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5、伤口严重时,医院请医生处理。
异物入眼
急救办法:
1、把孩子的眼皮翻起来,用消过*的棉签轻轻地将异物拨去。
2、也可以让孩子多眨眼,刺激流眼泪,小的异物就可能会随着眼泪流出来了。
3、还是没出来的话,用干净的水(如矿泉水),让孩子把头偏过来,让进东西的那只眼睛在下面,用流水冲,同时不停地眨眼睛。
4、如果再出不来,就需要请医生来帮忙了。
异物刺入身体
刀片、剪刀甚至是铅笔都可能刺入儿童身体。异物刺入身体拔出后可能直接造成出血死亡。
急救办法:
异物刺入,不能擅自拔出异物。
如果已经拔出来了,不要塞回去。
应当保持制动,并拨打,医院。
预防:
使用安全剪刀;
妥善保管尖锐物品。
动物咬伤
养宠物的家庭尤其要保护好孩子,尽管有些动物很温顺,也不可大意。
急救办法:
1、孩子被宠物咬伤后要观察伤口,如果出血多需要局部加压止血。
如果出血不多,首先使用大量的清水和肥皂水将伤口洗干净,尽可能清除在伤口里面存留的狂犬病病*。
2、用纱布轻轻覆盖伤口,医院处理。
3、24小时以内注射第一针狂犬疫苗,全程打完五针疫苗,才能有效保护身体。
昆虫咬伤
常见的昆虫致病方式有五种,
1、将*汁或血液注入人体,如蚊、跳蚤、虱、臭虫等;
2、利用*刺伤人,如蜂、蚁、蜈蚣等;
3、以虫体表面的*毛或刺毛引起皮炎,如松毛虫、桑毛虫、茶毛虫等;
4、释放虫体内的*素或虫体击碎后引起皮炎,如隐翅虫;
5、寄生于人体,引起皮肤的变态反应,如疥螨,蝇蛆等。
急救办法:
1、一般叮咬:只表现局部红肿疼痛,多无全身症状,数小时后即自行消退。
若被蜂群螫伤时,可出现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死亡,有时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过敏病人则易出现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快速应对:
用大拇指的指甲或是质地较硬的卡片轻刮皮肤把刺去掉。
千万不要用手指或镊子去捏刺。
刺拔出后,用肥皂或清水清洗的伤口,然后用冰袋敷在肿起皮肤上,有助于减轻疼痛。
或者可用弱碱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也可用红花油、风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
*蜂螫伤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针挑拔或纱布擦拭,取出蜂刺。
局部症状较重者,也以火罐拔*和局部封闭疗法,并予止痛剂。
全身医院诊疗。
2、蚂蚁咬伤:皮肤会出现很小的红色小鼓包,有疼痛感。
快速应对:
用冰袋冷敷半小时,可减轻疼痛感。然后涂上炉甘石液,有清*、止痒的作用。
3、蜘蛛咬伤:被蜘蛛咬过的地方会留下暗红色的印记,有肿块并伴有剧烈的疼痛感。
快速应对:
被一般蜘蛛咬过,只需在局部用肥皂水清洗,然后敷上冰袋;如果怀疑被*蜘蛛咬了,医院治疗。
4、被毛毛虫蛰:蛰伤的局部出现小肿块,又疼又痒。较常见的是刺毛虫即洋辣子叮伤,它分泌的斑蝥素能刺激皮肤,使皮肤出现痛痒、丘疹等过敏反应。
快速应对:
用肥皂或清水清洗咬伤的局部,擦干后涂上些清凉油,可暂时缓解痛痒的感。
被它叮伤后,要先检查皮肤上有没有虫毛,如果沾有虫毛,就剪一块胶布贴在患处,然后再揭掉胶布,以拨去虫毛,再涂上氟水或清凉油。
另外,在杨树、榆树下嬉戏,也可受到桑毛虫的侵害,它的*毛也很容易沾在皮肤上。处理的办法基本与刺毛虫相同。
5、蜈蚣咬伤:蜈蚣咬伤后,局部表现有急性炎症和痛、痒,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谵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快速应对:
蜈蚣咬伤后,应立即用弱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淡石灰水等)洗涤伤口和冷敷,或用等量雄*、枯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
有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