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系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慢性增厚并呈苔藓样变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为常见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
本病病因1.精神因素
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等,均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3.局部刺激
如衣领过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1.本病初发时
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苔藓样变,表现为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斑片样皮损边界清楚,边缘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损斑片的数目不定,可单发或泛发周身,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神经性皮炎
好发于颈部两侧、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3.自觉症状
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可有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结炎。
4.本病为慢性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分类1.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90%以上好发于颈部,其次为肘、骶、眼睑、腘窝等处,首先感觉局部瘙痒,后出现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泽,覆盖少量秕糠状鳞屑,进而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因痒常搔抓刺激皮肤渐增厚,形成苔藓样变,境界清楚,患处皮损周围常见抓痕,有血痂形成。
.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皮损表现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广泛,累及头、四肢躯干等处,阵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病程慢性,易反复发作,由于经常搔抓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病等。
诊断1.本病中青年多见,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
.皮疹为扁平多角形丘疹,苔藓样变,无渗出。
3.皮疹多发于颈部、四肢伸侧、腰骶部、腘窝、外阴。
4.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1.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在病程中有渗出倾向,皮疹表现为浸润肥厚性斑疹、斑块,苔藓化不明显,伴剧痒。
.扁平苔藓
与神经性皮炎相同之处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自觉瘙痒。区别为前者扁平丘疹较后者大,为紫红色,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nam纹。同形反应好发于前臂、小腿伸侧、躯干等处,此外黏膜损害(如颊黏膜和龟头处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3.银屑病
发生于小腿伸侧及头皮的慢性限局性肥厚性银屑病,皮损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浸润,上覆银色鳞层,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见有银屑病损害,患者自觉不痒或轻微瘙痒,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
4.瘙痒症
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季节有关,皮损为继发性。
5.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皮损呈高粱至绿豆大棕褐色坚硬丘疹,有时皮疹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上淀粉样蛋白沉积具有特征性改变。
西医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止痒,避免患者因瘙痒而搔抓,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1.系统治疗
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等对症止痒,辅以维生素B族内服;瘙痒严重者可选用镇静剂;皮疹泛发者可予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或联合使用雷公藤类药物。
.局部治疗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霜剂或溶液外用,肥厚者可封包或是联合使用10%黑豆馏油软膏外用。难治性皮损可予局部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中医治疗
中医称为“摄领疮”,多分以下三型进行辨治。
血虚风燥
皮损处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奇痒难忍,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妇女可见月经量多。舌淡无苔,脉沉细。治宜养血驱风润燥。药用熟地*0克,当归10克,*芪15克,首乌1克,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鲜皮1克,荆芥10克,防风1克,地肤子10克,蝉蜕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郁血燥
皮肤奇痒,粗糙肥厚,纹理加深,伴精神抑郁,失眠头晕,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脉弦细。治宜疏肝养血润燥。药用当归1克,白芍1克,鸡血藤30克,生地*15克,郁金10克,首乌藤30克,柴胡6克,栀子10克,牡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风湿内蕴
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驱风除湿止痒。药用乌梢蛇10克,蝉蜕6克,苦参0克,薄荷5克,当归10克,白鲜皮1克,荆芥10克,防风1克,赤小豆15克,皂刺10克,全蝎3克(研冲)。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