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丸剂
TUhjnbcbe - 2021/5/29 20:01:00
北京手足癣权威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传统中药丸剂,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中药丸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剂型,它自先秦起源后,经汉代至明清,历代不断发展和丰富,适应疾病治疗的需要,制作工艺逐步完善,相继出现了蜜丸、蜡丸、包衣丸以及蜡壳丸等多种形式。近现代随着制药机械的进步,中药丸剂不断创新,现已成为批量生产的中成药的主要剂型。

丸史

中传统中药丸剂系指中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主要供内服1。与汤剂、散剂等比较,传统的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内服后在胃肠道中溶散缓慢,发挥药效迟缓,但作用持久,故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正如李东垣所说∶"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丸剂是固形物,便于病人服用,且能遮掩药物的不良味道。此外,中药中有些*性、刺激性药物,可通过选用赋形剂,制成糊丸、蜡丸等,以延缓其吸收,减弱*性和不良反应。同时丸剂还可以利用各种包衣,使其于预定时间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崩解,可以得到比煎剂更加缓和、持久的药效作用。另外,丸剂还有方便携带、易于储藏等优点。为了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剂型,以及指导丸剂的剂型改革,需要深入考察传统中药丸剂的历史渊源。1、中药丸剂的起源丸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明代罗顾《物原·技原》中有"轩辕臣巫彭始制药丸"的记载。把丸剂的历史上溯到公元前约22世纪的奴隶社会初期,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不见得可靠。服用药料的方法,继叹咀之后,以原始的工具,捣研成粉末,就是散剂,假如是鲜品,还可以捏成丸状,进而用一些流质的食物做黏合剂,这就逐渐形成了丸剂。这样做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计量,因为药不同于食,剂量问题对于疾病的治疗很重要。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对丸的名称、处方、规格、剂量,以及服用方法等有记述。书中有很多处方,都提到丸剂的制备,有酒制丸、醋制丸、油脂制丸,亦有成丸后,再粉碎入酒服之,但未涉及具体的丸剂制备方法。如"以般服零,撮取大者-枚,捣之以春,脂弁之,以为大垸,操"冶豳芜本,防风,乌喙,桂皆等,渍以淳酒而境之,大如黑菽而吞之。始食一,不知益一"4例,"犬噬人伤者∶取蚯蚓矢二升,……并熬之,而以美酶口□□□之,稍烷,以熨其伤。犬毛尽,敷伤而已"。垸,通"锾"字,为重量单位,读为丸;又有"转"之意。从其制作过程可看出是丸剂。书中的丸剂给药方法既有内服,也有外用,吞服的丸剂特别强调其"大如黑菽",说明已经注意到内服丸剂的制剂规格。外用丸剂则为"大垸""稍垸"(粗制为丸),规格要求比内服丸要低。可见,《五十二病方》的"垸"尚不能称为剂型名,实际是为了便于计量,书中不用两、铢等计量法,而是通过逐渐增丸的方法来控制药量,特别是对于有*药物的使用,可用丸来避免中*。《五十二病方》中丸剂的赋形剂为脂、酒和醋,这些至今仍是制备丸剂的常用赋形剂。特别是酒、醋等黏合成丸,即是现代丸剂分类中的水丸,这也应该是较早的丸剂形态。丸剂在当时并非常用剂型,所以出现频率较低。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吞五丸日三吞""丸之大小不一,有大如"婴桃",有小如"赤豆"。有如"吾实"、如"弹丸"之不同。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记载用动物胶汁(如鳖甲煎丸)、炼蜜(如麻子仁丸)和淀粉糊(如蛇床子散)为丸剂的赋形剂。在此之前的丸剂绝大部分是利用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制成丸,张仲景较早提出了在丸剂中加入不影响药物疗效的黏性物质来制备丸剂。该书还介绍丸剂的服用方法,可以"酒"送服(如肾气丸)、"沸汤"送服(如理中丸)、水吞服(如麻子仁丸)等,也可以水煎之,尔后服其药汁,例如抵当丸。《伤寒杂病论》中还对丸剂的规格作了规定,有"梧子大"者(如乌梅丸)、"弹子大"者(如薯蓣丸)、"鸡子*许大"者(如理中丸)、"小豆大"者(如大*蛰虫丸)、"兔屎大"者(如桂枝茯苓丸)等。仲景所用的丸剂,是适应病情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赋形剂,使丸剂更有特色。如治疗妇人妊娠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取生姜汁糊丸,主要是增强散寒止呕之力。治疗产后呕吐使用的竹皮大丸,乃用枣肉和丸,取其和胃气之意。正如《金匮玉函经》所述∶"若欲治病,当先以汤洗其五脏六腑,……次当用散,……次当用丸,丸能逐沉冷,破积聚,消诸坚腋,进饮食,调营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此外,仲景还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不同,确定服用丸剂的剂量,体现了中医学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的思想。同时出土的《养生方》中所载丸剂,较之《五十二病方》,制作更为精良,赋型剂更多,已开始用蜜和枣膏制作丸剂∶"非廉、方葵、石韦、桔梗、蔬葳各一小束,乌喙三颗,……箸五寸,白螣蛇若苍梗蛇长三四寸,若……各冶,并以蜜若枣脂丸,大如羊矢"。这也成为目前中国医药史上首次见到蜜丸的记载。《养生方》中丸剂的赋型剂除蜜和枣膏外,还有雀卵汁、松脂、动物血、马酱等。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帝内经》记载有"四乌鲷骨一薏茹丸"(蔗茹即茜草)∶"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这是以蛋白为黏合剂而成丸者。该书中丸剂第1次作为一种剂型名称出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载有"半夏丸"之名。《神农本草经》卷1《序例》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可见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以剂型形式出现的"丸"剂载于《*帝内经》,最早的有关丸剂的理论见于《神农本草经》。除此之外,在《神农本草经·牛角鳃中,还出现了"丸药"一词∶"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髓∶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胆∶可丸药"。2.中药丸剂的发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创始了既有黏合力又有治疗作用的黏合剂,如"又方,鸡冠血和真朱,丸如小豆,内口中,与三四枚,差"1*,其中的鸡冠血既是黏合剂又可以发挥一定的药效。《肘后备急方》卷4《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中记载了蜜蜡丸∶"若下痢不能食者,*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此为有关蜡丸的较早记载,为后世纯蜡丸的出现提供了经验。同时,《肘后备急方》卷4《治卒大腹水病方第二十五》中也发现了有关浓缩丸的把载∶"又方,多取柯枝皮,到,浓煮,煎令可丸服。婚语子大三丸"。而且书中多次出现浓缩丸。《小品方》也出现了多例浓缩丸,可见,从《肘后备急方》首次出现浓缩丸后,浓缩丸在当时社会一直得以延续和发展。彼时《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有6方,大多数以蜜为│丸,如∶"石钟乳三分巴豆一分二者二分凡三物皆冶合丸以蜜大如吾实宿毋食旦吞三丸",说明汉代蜜丸已经非常盛行,并沿用至今。一例以猪脂为丸,"治百病膏药方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猪肪三斤煎的浓缩丸正是现代浓缩丸的雏形,浓缩丸的出现并使用可节约药材、提高疗效。《小品方》卷5《治下利诸方》中载有∶"凡十物,合捣下筛,蜜烊胶和之,并手捻作丸"。即蜜和阿胶烊化一起和丸,这是首次见到阿胶样化和丸的文字记载。另有以羊脊骨中髓合猪脂为丸,还有数例以乳汁为丸的方剂。唐代出现了3种特别的丸剂∶①蜡丸。是以蜂蜡为基质,此赋形剂不溶于水及酸性胃液,遇到碱性肠液才缓慢溶解,故口服后至小肠才逐渐释放药物而显效,故能够黏附*性的药物,如砒霜之类,使之在人体内缓慢吸收而不致发生中*的危险;②包衣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的"信朱为衣"的小红丸即是包衣丸;③蜡壳丸。蜡壳能起密封的作用,《外台秘要方》卷31《古今诸家丸方》所载"吃力伽丸"方"以蜡裹一丸如弹丸"。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蜡壳丸。主要引自唐代中医文献的《医心方》中也出现了以蜡纸裹丸的丸剂形态。唐代与外域交流频繁,海上交通发达,从南方输入多种香料药,配制丸散后,芳香成分易散失,就需要以蜡封以保持原料成分。说明蜡在唐代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集验方》中丸剂的赋形剂种类非常丰富,有蜜丸、脂丸、糯米膏丸、水丸、牛胆汁丸等。卷3《治胃反方·治胃反吐食者方》∶"捣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1这是现知中国医学文献中首见以纯水作丸的记载。梁代名医陶弘景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提出丸剂应用理论∶"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者,亦兼用所病之源,以为某制耳"。由此可知,丸剂的使用需要符合2个前提条件,一是某些药物的"药性"适宜作丸剂;一是某些疾病的治疗适宜服用丸剂。唐代丸剂种类丰富,基本构架了后世丸剂的几种类型。赋型剂的种类更是繁多,如《外台秘要方》中的丸剂赋型剂,有酥、醋、苦酒、脂膏、水、粥汁、乳汁油、药汁、蜡、豉、苦酒、饴糖、动物血、鸡肝、鸡子、雀卵、白糖、蓝汁、面糊、阿胶、杏仁、桃仁、枣膏、鲤鱼胆、米饮、羊牛髓、牛膝、猪肚等近50种之多。丸剂在唐代的发展状况为宋代丸剂的鼎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后世丸剂的改革和发展指引了方向。汉晋时期丸剂剂型得以迅速发展,赋形剂种类显著增多,蜜丸开始普遍使用,且丸剂的临床使用不拘病种。《备急千金要方》对炼蜜方法以及丸剂的服用剂量方面作了一些规定,如∶"凡丸药皆如梧桐子,补者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不过四十丸,过亦损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明显具有缓效作用的赋形剂的使用,如松脂、蜜蜡等为丸,虽然方数不多,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跨越。《备急千金要方》卷15《脾脏方·冷痢第八·四续丸》载"右五味末之,以蜡煎烊以丸,药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差"*。这是现知中医文献中第1次见到只有蜡一种赋型剂为丸的记载。书中丸剂的赋形剂种类繁多,除上述的蜜和蜡、松脂之外,还有枣肉、牛胆、犬胆、酒、醋、饴、糖、唾、畅、鸡子白、雀卵、米饮、猪膏、猪血、牛羊髓脂、乳汁、豉、巴豆、杏仁、水等近40种黏合剂。大小有大如鸡头子大、弹子大、酸枣大,小如小豆大、半麻子大、豌豆大、米粒大、粟米大。但是,该书中的丸剂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用于缓治,实际无论中风、伤寒、难产、崩中、疗疮、乳痛都有应用,可见丸剂,特别是蜜丸,外感伤寒、痢、疟、霍乱都有应用,也并非不用于急症。《备急千金要方》中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丸剂的新剂型——-药豆,为现知中医文献中所首见。所谓药豆,就是将豆浸入药汁中,然后服豆以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开辟了用药的新途径,并为后世创制新剂型指出了一条新思路。被称为中国第1部中成药专著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载有汤、煎、饮、圆、散、粉、膏、丹、饼、砂、锭、香等13种剂型共方,其中圆即丸,计方,占36%,数量冠各剂型之首。宋代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糊丸"和"水丸"2种重要的丸剂剂型。水丸因由原药粉加水、酒、醋等泛制而成,在胃内可迅速吸收,其吸收速率可因赋型剂不同而有异,以酒作赋形剂有助生物碱、挥发油等有效成分溶出,醋也可增加碱性成分溶解,且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加吸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载百祥丸∶"焙干为末,水圆如粟米大"。糊丸在消化道内的崩解速度较蜜丸为慢,吸收也相应减慢。其吸收速度与消化道内液体量及黏度有关,由于糊丸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可避免或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如《鸡峰普济方》载鸥耳丸∶"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为元,如梧桐子"。宋代《本草衍义》记载了"丸剂"一词,卷1《序例上》∶"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幽丸剂,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虽然丸药和丸剂混称,但表明"丸剂"这一名词已经出现并使用。《苏沈内翰良方》指出"甚缓者用丸"。《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指出"丸者,缓也"。说明宋金元时期,丸剂大多数情况下被作为治疗或调理慢性疾病的重要剂型。清代在唐代蜡壳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种古代丸剂优良的包装形式,并详细地记述蜡壳丸的制作技术和服用方法。如《外科证治全生集》载∶"阴干以*蜡包裹珍藏,临用破蜡壳取丸,陈酒化服"。蜡壳丸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明清时期的丸剂剂型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为后世的丸剂剂型改革及创新奠定了基础。3.中药丸剂的创新近代西医知识的传入、制药科技的发展、制剂工艺的进步,致使中医药剂型出现了很大的进展与创新。例如民国时期的制药学专家杨叔澄对传统丸剂的改进,首先提出丸剂的一些工艺标准∶"凡丸药中如有原质柔润,中含汁液药品,……应按原方分两加一倍或二三倍,煎熬成膏,再与众药合和为丸"。对于一些功效峻猛、苦寒伤胃的药物制丸,他提出使用"子母丸法",即将其制成小丸晒干,外以平和药物厚糁之,共播为丸。这样,丸药入胃,外层调和胃气之药则先行脱落,逐渐发挥作用,既可发挥药力,又可减轻对胃的损伤。他在《中国制药学大纲》一书中写道∶"制水丸法,先将所配丸药之药末,依方量准,合和一处,然后取药扁子一个,以笤帚刷水于上,将药末洒于药扁子内,用双手摇动,使药末与水相合而成为一种极小之丸粒,视水略干再刷以水,数摇之再洒以药末,频频摇动,如此数次,粒渐大,即成水法药丸。如其所摇之药多,则药扁子加大,纯用人力未免徒劳,往往将药扁子用绳紧系于高处,高低与手相平,以手执扁子,使其摇动旋转,较纯用人力省也。然作水丸多用母子,母子约分数种,最通常者系用碾药所余之细药渣子,作时将渣子置药扁子中,洒之以水,继下药末,用力摇动,数洒频摇即成丸药,亦有以小米饭粒为母子者如木香通气丸之类是也,此种技术,为一种专门手工,非用数年苦工不能精练,其所作水法小丸,放于纸上,万粒均圆,绝无大小不等之弊,极似机械所制",详细地记载了子母丸的制作工艺,发展了子母丸法。总之,唐宋时期是丸剂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赋形剂的种类多达50余种,提出了一些制作工艺的要求,出现了蜡丸、包衣丸、蜡壳丸等新的丸剂种类,"丸剂"名词开始出现,且丸剂在临证使用中逐渐趋向于慢性疾病。明代,朱砂包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使用比较普遍,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七珍丸、梅花点舌丸、妇科通经丸等。《本草纲目》中所载丸剂剂型有大蜜丸(卷14白芷条)、小蜜丸(卷34丁香条)、糊丸(卷I8栝楼条)、蜡丸(卷9石钟乳条)、水丸(卷48寒号虫条)、糖丸(卷17蓖麻条)、药汁丸(卷8粉锡条)、浓缩丸(卷35皂荚条)、包衣丸(卷29蜜蜡条)。其中包衣丸依据包衣不同又有"雄*为衣"(卷17乌头条)、"螺青为衣"(卷17莨菪条)、"*丹为衣"(卷17常山条)、"青黛为衣"(卷16王不留行条)、"百草霜为衣"(卷39蜜蜡条)、"胭脂为衣"(卷14蛇床子条)等。当然这些丸衣不完全是明代的创造,但这些丸衣的广泛应用却是与明代药剂生产情况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中药制药机械有了较大的发展,剂型不断改革,浓缩丸、滴丸、微丸等新型丸剂相继出现,由于制法简便、剂量小、疗效好,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已成为首选剂型之一综上所述,丸剂肇始于西汉之前,由于丸剂便于保存、方便服用,特别是通过逐渐增丸的方法可控制药量,从而使丸剂得以流传。丸剂最初多以水丸,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制作工艺的完善,两汉时期出现了蜜丸,隋唐时期出现了蜡丸、包衣丸以及蜡壳丸等,丸剂理论也得以进一步完善。宋元明清时期,丸剂的制作进一步多样化、标准化,近现代丸剂剂型和制作工艺不断创新,是中药丸剂称为工业化批量生产中成药主要剂型。

丸类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制剂。


  丸剂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剂型之一。中国最早医籍《内经》即有“四乌骨一茹丸”的记载。早期的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历代中医在临床上都广泛应用,成为品种繁多,制备精巧、理论趋于完善的一个大剂型。


  中国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玉函经》说:“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痞”。《苏沈良方》说:“大*者须用丸”。汉晋以来提出:“丸药以舒缓为治”,“丸者缓也”。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剧、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性和不良反映。因此,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调和气血者多用丸剂。


  丸剂制备时能容纳固体、半固体的药物,还可容纳粘稠性的液体药物;并可利用包衣来掩盖其不良臭味。丸剂生产技术和设备较简单,亦适合基层医疗单位自制。


  丸剂尚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有的服用剂量大,尤其是小儿服用困难。生产流程长,污染机会多;操作不当影响崩解和疗效;另一方面,目前对中成药丸剂的有效成分标准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丸剂按其制法,或赋形剂可分为如下几类:


  (1)按制方法分类


  塑制丸:系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粘合剂混和制成软硬适度的可塑性丸块,然后再分割成丸粒。如蜜丸、糊丸、部分浓缩丸、蜡丸等。


  泛制丸:系指以药物细粉用适宜的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小球形的丸剂。如水丸、水蜜丸、部分浓缩丸、糊丸等。


  滴制丸:此法又称滴聚法。系利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乳化后利用适当装置滴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而制成的丸剂。


  (2)按赋形剂分类


  蜜丸:系指将药物细粉用蜂蜜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大小和制法不同,分为大蜜丸、小蜜丸和用泛丸法制备的水蜜丸等三种。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调理气血的滋补药剂。


  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凉开水或按处方规定的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一般适用于清热、解表、消导等药剂。


  糊丸:系指药物细粉用淀粉糊、米糊为粘合剂所制成的丸剂。适用于含有一定*、剧药或刺激性的药剂。如西*丸、小金丸等。


  蜡丸:系指用蜂蜡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适于含*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剂。


  浓缩丸:系指药物或部分药物的煎液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体积小,便于服用。


  其他丸剂: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视临床治疗的需要,有的选用其他材料(红糖、白糖、饴糖、枣泥、胶汁、动物的脏器、乳汁等)作为粘合剂制丸。


  

水丸


  水丸亦称水泛丸,系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药汁或其他液体为粘合(润湿)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


  水丸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始由处方中一部分药物的煎汁与另一部分药物的细粉以滴水成丸的方法作成煎服丸剂,而后逐渐演变,以各种水溶性液体为粘合剂,用泛制法将方中全部或部份药物细粉制成小丸。泛制丸粒,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既便于吞服,又不易吸潮,有利于保管贮存。操作时,根据药物性质、气味等可分层泛入,掩盖不良气味,防止芳香成份的挥发。因其粘合剂为水溶性的,服后较易崩解、吸收,显效较快。水丸使用的赋形种类繁多,由病情、中医辨证施治的要求,酌情选用,以利发挥药效。


  水丸生产设备简单,但操作繁难。对成品的主药含量,崩解度也较难控制;同时药厂设备、车间卫生管理的不当,也常引起微生物的污染;由于含水量掌握不好,亦容易霉变。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


  水丸的规格,丸粒大小是根据临床需要而定的,故大小不一。历史上多次以实物作参照,如芥子大、梧桐子、赤小豆大……等等。现在统一用重量为标准。中国药典年版在各种水丸的规格项下,均规定每1g重应有多少粒数。如梅花点舌丸每10粒重1g;上清丸每20粒重1g。


  (1)水丸对药粉的要求


  药材本身的粉碎细度,对水泛丸的质量极关重要,一般水泛丸的药粉应过~目筛,用细粉泛丸,泛出的丸粒表面细腻光滑圆整。如药材粉碎较粗,则所泛成的丸粒表面粗糙有花斑和纤维毛,且不易成型。在起模用药粉或盖面包衣用的药粉,更应按处方内的药物性质选择,粉碎成~目筛的细粉。因为一个处方往往由植物、动物、矿物、人工合成的药物所组成,其质地有松、脆、粘、滑等之差,性质亦各异。如*参、白术、良姜、香附、甘草、南星、白芷、山药等,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较多,其细粉吸水性好,以水为粘合剂则易成型。处方药材含矿石类如磁石、朱砂、自然铜、雄*……等。炭性药材如艾叶炭、棕炭、百草霜或纤维性药材如益母草、莶草等含量过多时,则应选用粘性粘合剂。油润的籽实类或核仁类药材,一般粉碎粗糙,掺入其他药材细粉尚不妨泛丸。但籽实核仁类药材较多时则很难成型。粘性大的药材,含多量糖分,粘液质、树脂、胶质。如二冬、二地、天麻、*柏、白芨、枸杞子、五味子、乳香、没药、儿茶、血竭、白胶香、苏合油、枣泥、*精、大*、芦荟等药材,若在处方中此类药材的量大多,粉碎、起模泛丸时均应特殊处理,以免产生粘结、不易成型,影响水泛丸的质量。


  (2)常用赋形剂的选用


  水丸的赋形剂种类较多,它们主要是润湿药物粉末,发挥其粘合性,增强药物细粉的粘性外,有的能增加主药中某些有效成份的溶解度;有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疗效。因此,恰当地选择赋形剂很重要,使之既能有利于控制崩解度,又有助于提高疗效。泛丸常用的赋形剂有:


  1)水——水是泛丸中应用最广,最主要的赋形剂。水本身虽无粘性,但能润湿溶解药物中的粘液质、糖、淀粉、胶质等,润湿后产生粘性,即可泛制成丸。为了保证成品的质量,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应选用新煮沸放冷的水或蒸馏水。处方中有强心甙类的药物,如洋地*等,不宜用水作润湿剂,因为水能使原药粉中的酶逐渐分解强心甙。处方中含有引湿性或可溶性成分以及*、剧药等,应先溶解或混匀于少量水中,以利分散。再与其他药物混匀泛丸,凡临床治疗上对赋形剂无特殊要求的,药物遇水不变质者,皆可用水泛丸,泛成后应立即干燥。


  2)酒——酒窜透性强,有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故舒筋活血之类的处方,常以酒作赋形剂泛丸。因地区习惯和处方中药物性质的不同,常用*酒(含醇量约在12~15%)及白酒(含醇量约在50~70%),各种酒含有不同浓度的乙醇,能溶解药材中的树脂及油树脂等成分而增加药物细粉的粘性,是一种润湿剂。但酒润湿药粉产生的粘性比水弱,当用水为润湿剂致粘合力太强而泛丸困难者常以酒代之,同时,酒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有助于药粉中生物碱、挥发油等溶出,以提高疗效,酒还具有防腐作用,可使药物在泛制过程中不霉变。易于挥发而使制品容易干燥。


  3)醋——醋能散瘀活血,消肿止痛,入肝经散瘀止痛的处方制丸常以醋作赋形剂。药用以米醋为润湿剂,含醋酸(约3~5%),醋有类似水和酒之间的优点,有使药材中生物碱变成盐的可能,从而有利于药物中碱性成份的溶解,增强疗效。


  4)药汁处方中某些药物不易制粉,可制成液体作赋形剂泛丸,既有利于保存药性。又能提高疗效,也便于泛丸的操作。具下列性质的药材可用此法。


  ①处方中含有纤维丰富(如大腹皮、丝瓜络、千年健)、质地坚硬的矿物(如磁石、自然铜)、树脂类(如阿魏、乳香、没药)、浸膏(如儿茶、芦荟)、糖粘性(如大枣、熟地)、胶质、(如阿胶、龟胶、鳖甲胶)等难于成粉的药物,可溶性盐类(如芒硝、青盐),可取其煎汁或加水烊化作粘合剂。


  ②处方中有乳汁(如麦门冬丸)、牛胆汁(如牛胆苦参丸)、熊胆(如梅花点舌丸)、竹沥汁(如竹沥化痰丸)等液体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成混悬液,作为泛丸的粘合剂。

③处方中有生姜、大葱或其他鲜药时,为了防止鲜药的有效成分受热破坏,可将鲜药捣碎榨取其汁,作为粘合剂泛丸。


  

蜜丸


  蜜丸是将药物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可塑性的固体药剂。蜜丸在中成药中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由于蜂蜜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滋补作用;味甜能矫味;并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的作用。这些均符合祖国医学“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除众病、和百药”的论述。蜂蜜还含有大量的还原糖,能防止药材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滋润,含水量少,崩解缓慢,作用持久,所以是一种良好的粘合剂。蜜丸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病。


  但由于蜜丸用蜂蜜量较大,制备技术不当,又易吸潮,发霉变质,故有的品种改作水蜜丸或其它剂型。


  水蜜丸与浓缩丸:


  水蜜丸:


  水蜜丸系将药材细粉用蜜水为粘合剂泛制而成的小球形干燥丸剂。


  水蜜丸是在解放后广大药剂工作者根据水泛丸制做的原理而创制的。此种方法比手工塑制法简单,生产效率高,而丸粒小,又光滑圆整,易于吞服。该法采用富有营养成分的蜂蜜,加水炼制为粘合剂,且节省蜂蜜,降低成本,易于贮存。所以补益药剂制小蜜丸者,多用蜜水作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目前应用较普遍,尤其南方气候较湿润的省份,生产水蜜丸者更多。


  药粉的性质与水蜜的比例用量关系密切,泛丸的蜜水浓度与药粉的性质相对适应,才能泛制出合格的水蜜丸。一般药材细粉性质适中,每g细粉,用炼蜜30g,其加水量按1:3,蜂蜜炼成后加3倍量的水,搅匀,煮沸过滤发即可。但含糖份、粘液质、胶质类较多的药材细粉,则须用低浓度的蜜水为粘合剂,即g药粉加10~15g炼蜜,加适量水,搅匀,煮沸过滤为粘合剂;如含纤维质和矿物质较多的药材细粉,则每g药粉须用40~50g炼蜜,加适量水,搅匀;煮沸过滤为粘合剂,蜜水与药粉的用量与水泛丸基本相同。


  浓缩丸:

浓缩丸系指将部分药材提取液浓缩成膏与某些药材的细粉或加适宜的赋形剂制成的丸药。又称“药膏丸”。一般认为浓缩丸是丸剂改进的一种剂型。实际上,中国在晋代葛洪(公元~)《肘后备急方》中,已有“……去渣,更汤上,煎令可丸……”的记载。古代的《煎膏丸》与现今的浓缩丸在制备方法及药物处理原则上大致相似,后者是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改进了某些操作的工艺,扩大了适应范围,并将其他的一些水丸、蜜丸等也改制成了浓缩丸。浓缩丸是丸剂中较好的一种剂型,有一定的特点,体积较传统的蜜丸、水丸有大幅度的缩小。例如保和丸,药典规定,其水丸一次服6g,而制成浓缩丸服3g就相当于水丸的6g的疗效,服用量是水丸的一半。又如六味地*丸,药典规定,其大蜜丸一次服9g,其中含生药4.5g制成浓缩丸仅服2.6g,服量仅为蜜丸的1/4。服用量少易服,增加了疗效,携带及运输均较方便,又节约了大量的赋形剂,即符合中医用药特点又适于机械化生产,也适用于基层单位生产。但在药材煮提过程中或其他药材处理不当,或粉碎制丸技术低劣,都会破坏部分药材的有效成分和影响其崩解度,从而降低疗效。浓缩丸按赋形剂可分水丸型浓缩丸和蜜丸型浓缩丸两类。


  

糊丸


  糊丸是药材细粉用米糊或面糊为赋形剂制成的小丸剂。糊丸历史悠久,始见于汉代《伤寒论》方中,在宋代广泛使用、糊九干燥后质较坚硬,在胃内崩解迟缓,可使药物缓缓释放,延长药效,又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汤液本草?用丸散药例》说:“其丸……稠面糊,取其迟化”。所以一般含有剧*或刺激性较强的(巴豆、马钱子、生半夏、木鳖子、丹药……等)药物的处方,多制成糊丸,取其迟化的噙化丸和磨汁用的丸药也作糊丸。由于所用的糊粉和制糊的方法不同,制成的糊,其粘合力和临床治疗作用也不同,故糊丸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能适应各种处方的特性,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但若糊粉选用不当,制备技术低劣,所制成的丸剂常常出现崩解度不合格和霉败现象。


  

蜡丸


  蜡丸系将药粉用蜂蜡为粘合剂制成的圆球形丸剂。金代李杲曾说,“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药不伤脾胃。”因为蜂蜡的主要成分软脂酸蜂脂极性小,不溶于水,制成蜡丸后在体内释放药物极缓慢,延长药效。调节一定用蜡量,使丸剂在胃中不溶解而在肠中溶解,以防止药物中*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所以若方中含有较多剧*药物,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并要求在肠道吸收以达到疗效的药物,皆可制成蜡丸。但蜡丸制作较难,释放药物过缓,目前此剂型品种不多,有的已改为滴丸。


  

滴丸


  滴丸是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系指用固体或液体药物经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融的基质中,通过一适宜的滴管滴入另一与之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成球状并冷却凝固而成丸。由于丸与冷却剂的比重不同,凝固形成之丸徐徐沉于器底或浮于冷却剂的表面,取出洗去冷却剂,干燥而得。


  滴制法制丸早在年已应用于药剂上并设计出相应的滴丸设备。年Bjoirnsson与Miller两氏报道了用聚乙二醇为基质,用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了苯巴比妥钠滴丸。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酒石酸锑钾滴丸,但直到近几年才有较大的发展。国内在中药制剂中已经成功地将滴丸应用到临床上,如芸香油滴丸、苏冰滴丸、牡荆滴丸。还有氯霉素耳丸等十多种,而且滴丸已收入中国药典。


  滴制法制备的滴丸具有一系列优点:


  ①滴制法,制滴丸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②滴丸的工序少、隼产周期短,生产自动化程序高,劳动强度低,劳动生产效率高。小量生产时可用简易的滴丸设备,用单滴管;大量生产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多滴管的设备。


  ③节约粮食,成本低。与同品种片剂相比,在辅料、包装材料、生产工时上可使成本降低至50%以下。


  ④剂量准确,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所以剂量准确。滴制条件易控制,较之一般丸剂或片剂,其重量差异小。


  ⑤除可供口服外,还可适应耳部。耳用滴丸,应用简便,疗效较好,用于患部能很快地溶解于脓液中而产生疗效,且不会阻塞外耳道,或被脓液冲失,有人报道,用氯霉素耳丸治疗例中耳炎,其有效率达94%,显效率达80%。


  ⑥某些液体药物可用滴制法制成固体滴丸。如芸香油滴丸、牡荆油滴丸等。


  ⑦可代替肠溶衣,发挥蜡丸特点,选用硬脂酸钠,虫胶等肠溶性基质而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如上述的芸香油滴丸即是。


  ⑧滴制法制丸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提高某些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口服制剂必须在胃肠内溶解后才能吸收,其吸收速度取决于药物从剂型中的溶出速率,特别是对难溶性药物,它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所限。根据NoyesWhithey的扩散溶出理论,可知采用固体分散法能大幅度的减小难溶性药物的粒度,同时增大其扩散面积,有利于药物的溶出,故生物利用度较高。

蜜丸

蜜丸的制法分炼蜜、合药、制条、成丸、包装、贮存等步骤。对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是保证蜜丸质量的关键。一般以乳白色和淡*色,味甜而香、无杂质,稠如凝脂油性大,含水分少为好。但由于来源,产地,气候等关系,其质量不一致,北方产的蜂蜜一般水分较少,其中以荆条蜜,枣花蜜为优,而南方产的蜂蜜一般含水分较多。炼蜜的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性。其方法是:小量生产可用铜锅或锅直火加热,文火炼;大量生产可用蒸汽夹层锅,减压蒸发浓缩锅进行炼制,最后滤除杂质。炼蜜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老蜜三种。嫩蜜-将嫩蜜加热至沸,温度达~度,色变深,有粘滞性,失去水分约3%。适用由含有较多脂肪、淀粉、黏液质、糖类及含动物组织的方剂。炼蜜-将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度,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失去水分约13%,用于含纤维质,淀粉、糖类以及部分油质的方剂。老蜜-炼蜜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蜜温达~度。适用于含多量纤维素,矿物质的方剂。

水丸

制法:水丸用泛制法制备。泛制方法有手工泛丸和机械泛丸两种,其操作原理相同,主要有原料加工粉碎、起模、成型、选盖面、干燥、包衣、打光、质量检查。其中起模是关键的一步。1.原料的加工粉碎:将处方中各药按要求加工炮制合格后进行粉碎,过目筛,备用。2.起模:丸模是泛丸法成型的基础。有后工起模和机械起模两种方法。方法1:手工起模在干净干燥的竹匾1/4处,用刷子沾少许水涂布均匀使匾面湿润,撒少量粉于湿匾面上,用双手持匾,转动竹匾,使药物全部湿润,然后用刷子顺次轻轻刷下(即是用刷尖轻轻调下),转动竹匾,将被湿润的小颗粒移至另一边(干匾处),撒上少许细粉,并摇动竹匾,使小颗粒全部均匀地沾上药粉并摇至另一处,又于原涂水处上少量水,再将沾粉颗粒移至涂水出滚动,将水全部沾上,再转至另一干处,撒上细粉,再转动竹匾,使湿颗粒全部滚上药粉,这样如此反复操作多次,直至形成较微密的小园粒(如大小直径约为0.5-1mm),不沾匾时,匾模子即成,选均匀后再加大成型。方法2:机械起模将药粉撒布于包衣锅内,在包衣锅转动下将水喷入,使药粉全部成湿润的小颗粒,再加入少量细粉,继续滚动一定时间,使小颗粒坚实、微密,再喷水撒粉,如此反复进行操作,即成规则的丸模,经筛选后再继续成型,(或先将适量的水倾于锅内,再假如适量药粉,均匀撒布于整个锅内,然后用刷子自相反方向轻轻刷下,即得疏松的块状物,用手轻轻揉搓,使大的破碎继续反复操作即可成丸模。3.加大成型:模子制成后反复转动竹匾,并交替加水加粉,不断地转动药匾,整个基本动作即是揉团、撞翻、交替进行,以加强丸粒硬度与圆整度,直至丸粒逐渐加大成型,符合要求为止。(手工与机械同一说)4.选丸:用适宜的药筛将丸粒筛选均匀一直的丸粒,过小的丸粒再泛大,过大的畸形的应分离出来作适当处理。5.盖面:盖面的目的是使丸粒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常用的方法有干粉盖面、清水盖面和清浆盖面三种。6.干燥:因水丸水量较大,应及时干燥(60度以下)。干燥时应逐渐升温,并不断翻动,以免产生阴阳面。

糊丸

较多糊丸配制与蜜丸近似,比较简单,此配制方法供参考。1.照方抓药,日晒至干或低温烘干、粉碎过目箩筛(如果想偷懒可以过80目箩筛),记住要过两遍到三遍,否则做出药丸可能有毛;2.称量过筛后药粉重量,记住重量,放入光滑盆中;3.以小锅称取药粉相等重量的冷水;4.在水中加入十分之一重量的面粉或二十分之一重量的糯米粉并搅匀,气泡都要搅破;5.将搅匀后的面糊水在火上煮开,边煮边搅勿令糊底,煮开后便成糨糊;6.将糨糊倒入药粉中搅匀和成面团,多揉几遍,以拧干的湿毛巾(或湿棉布、塑料纸)盖住略醒片刻;7.用指头抠取少许面团轻轻捻成药丸,放入牒扁或大盆中并不时滚动;8.将捻好的药丸晒干或烘干,紫外线照射消*后密贮备用。注:1)药粉和水和面粉的重量比是10:10:1,千万要记住这个比例刚合适,水多水少都不好捻丸;2)药粉中如有矿物类甲壳类丹类等不吃水的材料,则要从药粉重量中扣除这部分原料的重量,然后按扣除后的重量按比例加水;3)如配方中含有油脂含量较大的药物,则需从药粉重量中扣除这些药物的一半重量计重按比例加水,因为含油脂的药物不吃水,或吃水较少;4)在和面和捻丸过程中手上常常粘附大量药面,此时可将手在清水中沾湿在大面团上,轻轻拍打,手上的药面自然会附到大面团上,但不可频繁操作否则面团水分增加太多不利捻丸;5)如果用小型制丸机制丸药粉和水和面粉的比例则需调整到10:9:1,同样扣除不吃水药物重量,然后按比例配水,水分过多常常粘附机器,麻烦多多。6)手工捻丸耗时费力,粒度大小不均很难控制,没有耐心不可合药。

蜡丸

中药传统制剂中的蜡丸,有蜡皮丸与蜡丸,这是两种在概念、制备工艺、用途上截然不同。蜡丸是以蜂蜡为粘合剂与药物细粉混合制成的一种丸剂。由于蜂蜡主含软脂酸蜂脂,极性小,不溶于水,用之制成的丸剂在体内释放药物缓慢,可延缓药物的吸收起到长效作用。同时调节蜂蜡用量又可使丸药在胃中不起作用,而在肠中起效,从而防止药物中*或对胃的强烈刺激。“蜡丸,取其难化而慢慢取效或*药不伤脾胃”,因而多用于含有较多剧*及刺激性强的药物的内服制剂的首选剂。传统的蜡丸有:三*宝蜡丸、黍米寸金丹、痔漏无双丸等。蜡丸在配制时,蜂蜡须在入药前精制,除去杂质(蜡的精制有漂、煮两种方法)。将精制后的蜡加热熔化后待稍凉(约60℃左右),蜡液边沿开始凝固,表面出现结膜时加入药粉,迅速搅拌,混合均匀,趁热搓制成丸。操作关键:掌握温度,趁热和药,快速搓制(以保持药块温度在60℃左右)。温度过高则发软,不便成形,过低则发硬,难以搓制。有些蜡丸制成后亦可用蜡皮封固,然后盖上品名印戳。蜡皮丸则是用蜂蜡与白蜡(川白占)的混合物制成的蜡壳(又叫蜡皮),将药丸包裹于内,封固而成。用蜡皮封固的药丸多为蜜丸,少量为蜡丸,且处方中常含有芳香易挥发类、贵重细料类药物。其目的是防止药物与空气接触,受污染霉变,虫蛀或产生理化反应,防止芳香易挥发类药物的成份挥散损失,并可保持药丸中含一定量的水份使药丸的软硬度不变。制蜡壳又叫“吊蜡皮”,其制备工艺较为复杂。蜡壳的大小根据药丸的大小制作,分5种规格,以一定规格拟制木球作模子沾蜡液后凝固而成。制蜡壳的原料要纯净,不纯则成品易破裂变形。蜂蜡的精制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要经过晒蜡的处理以脱色。混合蜡的温度为55℃~59℃,配比率为蜂蜡40%,白蜡60%,且白蜡的用量多则发脆,少则发软,根据季节不同可适当调整。沾蜡前要将木球用水煮透,使木球的比重增大易于沾蜡;煮透的木球表面微显潮湿,沾好的蜡壳也易于剥取下。沾蜡的蜡液的温度控制在70℃~74℃,过高制成的蜡壳薄易变形,过低则厚造成浪费。室温应保持在18℃~25℃,以蜡液表面不结膜为宜。制好的蜡壳装药丸后封固,封固时沾蜡的蜡液温度以75℃~77℃为宜。低则形成两层蜡皮或易剥落裂缝,高则表面不均匀。封固后的蜡皮丸表面用牛角印戳在酒精灯上烤热沾金,银或辛红(银朱)粉加盖品名即成。传统的蜡皮丸有: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丸、牛*清心丸、透骨镇风丹、安神赞育丸、参茸卫生丸及三*宝蜡丸等。举例(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七十五外科心法要诀)处方:天竺*90克,当归45克,刘寄奴90克,红芽大戟(醋灸)90克,藤*(豆腐制)克,儿茶90克,芒硝30克。乳香(醋灸)9克,麝香9,血竭90克,水银(灸)9克,黑铅9克,琥珀6,雄*90克,以上十四味,共重克。制法:1.粉碎“将朱砂研为极细粉,雄*、琥珀、麝香分别研为细粉过筛。将黑铅置于铁锅内加热熔化,随后倒入水银,用铁铲不停的搅拌,至结成砂状,取出待凉。其余天竺*等九味,与制水银、黑铅共研为细粉,合匀过筛。2.混合套色:取朱砂细粉30克,置乳钵内,依次与雄*细粉90克,琥珀细粉6克,麝香细粉9克,天竺*等十味的细粉共克,用套色法,陆续配研,合匀过筛。3.制丸:另取纯净蜂蜡克,加热熔化与上药粉搅匀,成凝脂状,置于铜盘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粘软为准),称取小块,趁热度适合时搓条,制丸。规格:光圆齐整,色泽一致,每丸重3克。包装:蜡皮或蜡纸筒封固,入盒密封。贮藏:置室内阴凉干燥处。功能:解*消瘀。主治:跌仆损伤,瘀血凝阻。外敷治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每服一丸,日服一至二次,*酒炖化热服,儿童酌减。外用加麻油少许,重渴炖化敷患处。或遵医嘱服用。禁忌:孕妇忌服。忌食生冷之物。

精丸

精丸又叫浓缩丸,制备浓缩丸可用塑制法和泛制法,其操作方法同蜜丸(机制的小丸)和水丸。一般说来,方中膏少药粉多宜用泛制法;膏与药粉相适应可酌用机械制成小丸;膏多粉少时宜用塑制法,确保浓缩丸的质量和疗效。1.塑制法,是按处方中药材的性质,取部分药材煎煮提取有效成分浓缩成膏;与另一些药料的细粉混合均匀,再加入适当的炼蜜制成软硬适宜的丸块。按蜜丸法制成丸剂,亦可用浓缩膏作粘合剂;加入药料细粉或加入适当的赋形剂,混合制成软硬适宜的丸块,用机械挤条,制丸,将湿粒干燥、过筛、上光、包衣。2.泛制法,取方中部分药材煎出液或提取液浓缩成膏作为粘合剂与另一些药材细粉,泛制成丸。或者将稠膏与药材细粉混合成块状、烘干。磨成细粉,用凉开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润湿剂泛制成丸。

经方丸剂

经方共载丸剂26种,按照制备所用辅料的不同分为蜜丸糊丸两类。在蜜丸的制备中最为关键的是炼蜜的工艺,炼蜜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蜜丸是否可以制备成功。制丸使用的蜂蜜中最好的是白蜜,白蜜的代表是东北的椴树蜜以及南方的荔枝蜜。市场上销售的蜂蜜很多都不能用来制备蜜丸,大家选取的时候要多注意。丸剂一般使用水进行调服,用酒调服的已经非常少见了,更不要说煮丸了。经典中丸剂的使用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应当继承发扬。丸剂辅料经方丸剂用的辅料有苦酒,蜜及米。苦酒已经在另一篇文章“经方用酒”做了像是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米即粳米。时珍曰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黏着为糯,不黏着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热药,以晚粳为良尔。图片蜜即是蜂蜜,本经曰石蜜,一名石饴。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蜂蜜中特殊的一种称白蜜。白蜜就是采用传统老式方法饲养,用木做成格子挂放在墙上饲养的当地土蜂(中蜂),也称土蜂蜜,这种方法饲养产量相当低,一般一年只能取1—2次蜜,这种蜜什么花源都有,经蜜蜂采集充分酿造,它的浓度也较高,营养成份也相当齐全,各种花源特色都有,这种老式割蜜(土蜂蜜)有“百花丹”之美誉。吉林长白山椴树蜜亦别称“白蜜”。图片制备蜜丸所用的辅料为蜂蜜,蜂蜜必须经过炼制之后才能使用。炼蜜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除去蜂蜜中的杂质,如蜂窠,白蜜(蜂蜡)等;杀灭其中的微生物;让蜂蜜变得均匀细腻方便制剂。蜂蜜根据炼制的程度分为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将蜂蜜加热至℃~℃,是含水量为17%~20%,相对密度为1.35左右,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黏性。嫩蜜审核与含较多油脂、黏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黏性较强的药材制丸。中蜜(炼蜜):是将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使含水量为14%~16%,相对密度1.37左右,出现浅*色有光泽的翻腾的均匀气泡,用手捻有黏性,当两手指分开时无白丝出现。中蜜适合于黏性中等的药材制丸,大部分蜜丸采用中蜜制丸。老蜜:将中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含水量在10%以下,相对密度1.40左右,出现红棕色光泽较大的气泡,手捻之甚黏,当两手指分开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滴水成珠),老蜜黏合力很强,适合于黏性差的矿物性和纤维性药材制丸,否则丸剂表面粗糙,不滋润。丸剂工艺丸剂共26种,包括大陷胸丸,抵挡丸,竹皮大丸,乌梅丸,鳖甲煎丸,干姜人参半夏丸,半夏麻*丸,赤丸,大*?虫丸,当归贝母苦参丸,矾石丸,防己椒目葶苈大*丸,桂枝茯苓丸,九痛丸,栝楼瞿麦丸,理中丸,麻子仁丸,肾气丸,薯蓣丸,乌头赤石脂丸,下淤血汤,禹余粮丸,皂荚丸。丸剂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根据其制备工艺的不同分为三类:全方直接制丸;方药粉碎后加入适宜的辅料(蜜、枣肉及生姜汁糊)进行制丸;方药经过提取后再进行制丸。下面将对三类丸剂的制备工艺进行探讨。1、全方直接制丸本类的代表方剂包括大陷胸丸、抵挡丸及三物备急丸千金。这3个方剂中一个有杏仁一个有桃仁一各有巴豆,这或许是其能够制丸的原因。大陷胸丸的处方组成为大*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白蜜二合;工艺为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抵挡丸的处方组成为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三两;制丸工艺为上四味,捣分四丸。2、提取后再制丸本类的代表方剂有乌梅丸及鳖甲煎丸2种。由于两方的提取的方式不同,且均具有代表性,分别进行介绍。乌梅丸的处方组成为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檗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鳖甲煎丸的处方组成为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普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份,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制丸工艺为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3、加辅料后制丸本类丸剂是经方丸剂的主要存在形式,共21种,包括竹皮大丸,干姜人参半夏丸,半夏麻*丸,赤丸,大*?虫丸,当归贝母苦参丸,矾石丸,防己椒目葶苈大*丸,桂枝茯苓丸,九痛丸,栝楼瞿麦丸,理中丸,麻子仁丸,肾气丸,薯蓣丸,乌头赤石脂丸,下淤血汤,禹余粮丸及皂荚丸,崔氏八味丸,长服诃黎勒丸。该类丸剂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又分为生姜汁糊丸,枣肉丸及炼蜜丸,其中炼蜜丸又是此类丸剂的主要存在形式。3.1姜汁糊丸在经方丸剂中生姜汁糊丸只有1种,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半夏丸的组成为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制丸工艺为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3.2枣肉和丸在经方丸剂中枣肉和丸只有1种,竹皮大丸。竹皮大丸的处方组成为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工艺为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3.3炼蜜搓丸炼蜜丸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蜜丸。《药典》版第四部对蜜丸的定义为: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炼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炼蜜丸共19种,包括半夏麻*丸,赤丸,大*?虫丸,当归贝母苦参丸,矾石丸,防己椒目葶苈大*丸,桂枝茯苓丸,九痛丸,栝楼瞿麦丸,理中丸,麻子仁丸,肾气丸,薯蓣丸,乌头赤石脂丸,下淤血汤,禹余粮丸及皂荚丸,崔氏八味丸,长服诃黎勒丸。以薯蓣丸为例对其制备工艺进行说明。薯蓣丸的处方组成为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豆*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制丸工艺为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使用方法经方丸剂的使用方法虽然有很多种,整体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口服丸剂及纳丸。在所有的26种丸剂中有25种为口服丸剂,1种纳丸。口服丸剂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煮丸剂调和丸。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3.1纳丸纳丸是在丸剂的使用方法中是非常特殊的1种,其代表的经方方剂为矾石丸。矾石丸的处方组成为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工艺为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纳)脏中,剧者再加之3.2煮丸所谓煮丸就是方药首先采用适宜的方法制成丸,使用的时候再用适宜的溶媒进行煎煮。本篇共记载煮散3种,大陷胸丸,抵挡丸及下淤血汤。根据煎煮溶媒的不同又分为水煮丸及酒煮丸。其中大陷胸丸、抵挡丸为水煮丸,下淤血汤为酒煮丸。3.2.1水煮丸水煮就是以水为溶媒对制得的丸进行煎煮的过程。大陷胸丸的处方组成为大*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工艺为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抵挡丸的处方组成为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三两;制备工艺为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3.2.2酒煮丸酒煮就是以酒为溶媒对制得的丸进行煎煮的过程。本类仅有下淤血汤一种。下淤血汤的处方组成为大*二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使用方法为上三味,末之炼蜜合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图片3.3调和丸调和就是丸剂用适宜的溶媒调和服用丸剂的一种方法,将该类丸剂称为调和丸,其根据所有调和溶媒的不同又分为饮服丸,汤服丸及酒服丸。3.3.1汤服丸汤服丸就是使用沸汤调服的一类丸剂,共2种,理中丸及皂荚丸。两种丸剂虽然都属于调和丸,细节上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分别进行介绍。理中丸的处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工艺为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皂荚丸的处方组成为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工艺为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3.3.2酒服丸酒服丸就是使用酒调服的一类丸剂,共9种,鳖甲煎丸,赤丸,大*?虫丸,九痛丸,肾气丸,薯蓣丸,乌头赤石脂丸,崔氏八味丸,长服诃黎勒丸。以肾气丸为例对此类丸剂的服法进行说明。肾气丸的处方组成为干地*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工艺为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3.3.3饮服丸饮服丸就是使用白饮调服的一类丸剂,共11种,半夏麻*丸,当归贝母苦参丸,防己椒目葶苈大*丸,干姜人参半夏丸,桂枝茯苓丸,栝楼瞿麦丸,麻子仁丸,乌梅丸,禹余粮丸,竹皮大丸,三物备急丸千金。以防己椒目葶苈大*丸为例对饮服丸进行说明。防己椒目葶苈大*丸的处方组成为防己,椒目,葶苈,大*各一两;使用方法为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

丸治

第一病证

痰湿内生: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病证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病证

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病证

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病证

中风以及后遗症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病证

眩晕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病证

便秘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

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

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

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病证

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

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病证

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

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

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病证

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病证

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

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

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

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

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病证

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

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病证

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

血虚证:宁坤养血丸

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病证

心肌炎:营心丹

第十五病证

痛经

滞血瘀:调经益灵胶囊

阳虚内寒:蔘桂理中丸

气血虚弱: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肝肾虚损:坤顺丸、六味地*丸

第十六病证咳嗽

风寒袭肺:参苏丸、参苏宣肺丸

风热犯肺:止咳枇杷露、安嗽化痰丸

燥热伤肺:秋梨润肺膏、清热地*丸

痰湿蕴肺:二陈丸

痰热壅肺:清金止嗽西瓜膏

肺气虚损:清肺止嗽丸

肺阴亏耗:定喘止嗽丸

第十七病证

乳腺增生:乳核内消液

第十八病证

急性乳腺炎:活血解*丸

第十九病证

用眼过度:杞菊地*丸

第二十病证

肾结石:石淋通颗粒

第二十一病证

心绞痛:心可宁胶囊冠心安口服液通脉口服液

第二十二病证失眠

肝郁化火:泻肝安神丸痰热内扰:牛*清心丸心脾两虚:养血安神丸阴虚火旺:养心安神丸心肾不交:孔圣枕中丸

第二十三病证

心悸

心血不足证:安神补心丸

阴虚火旺证:养血安神丸

心阳不足:营心丹

心血瘀阻证:心可宁胶囊、冠心安口服液

第二十四病证

高血压

痰瘀互结,风痰上扰,瘀血阻络:愈风宁心片

阴虚阳亢、肝阳亢盛、肾阴亏虚:久强脑立清、牛*降压丸、杞菊地*丸

肾阳亏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金匮肾气丸

气血两虚: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

第二十五病证

骨折

接骨:回生第一丹活血化瘀消肿:跌打丸

第二十六病证

痔疮

地榆槐角丸如意*金散

第二十七病证

儿童感冒

风寒:儿感清口服液

风热:小儿清解颗粒

第二十八病证

成人感冒

风热:清热感冒冲剂灵翘解*颗粒安嗽化痰丸

风寒:参苏宣肺丸参苏丸

第二十九病证

哮喘病

寒症哮喘:气管炎丸

热证哮喘:定喘止嗽丸

长久哮喘:老年咳喘胶囊

第三十病证

小儿发热

风寒:儿感清口服液

风热:小儿清解颗粒

里热证:小儿清热宁颗粒

第三十一病证

肺痨病利肺片

第三十二病证

中暑

中暑的紧急救治: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暑厥用苏合香丸

暑湿遏表:藿香正气水、四正丸、仁丹

暑热蒙心:牛*清心丸、至宝丹、紫雪丹

气阴两竭:生脉饮

第三十三病证

更年期

百合更年安颗粒

第三十四病证

银屑病

克银丸

第三十五病证

红眼病

*连上清片明目蒺藜丸

第三十五病证

糖尿病

止渴降糖胶囊

第三十六病证

不孕症

调经促孕丸五子衍宗丸

第三十七病证闭经

调经益灵颗粒复方益母草膏

第三十八病证

白带病

脾肾两虚:千金止带丸

湿热下注:二妙丸

肝火旺盛型:泻青丸、龙胆泻肝丸

第三十九病证

毛囊炎

解*凉血合剂如意金*散

第四十病证

中医美容之道

养血:阿胶

通便:通幽润燥丸

第四十一病证

中药祛痘

解*凉血合剂清热解*口服液

第四十二病证

慢性咽炎

利咽灵片

第四十三病证

脂肪肝

肝胃不和:快胃舒肝丸、调味舒肝丸、舒肝和胃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脾虚湿盛:参芩白术丸、六君子丸、平胃丸

无明显症状,但是CT检查有脂肪肝:同仁清脂茶

第四十四病证

风湿

风湿关病证酒

第四十五病证

小儿疳积

肥儿丸烂积丸

第四十六病证

扁平疣

肝郁血瘀:丹栀逍遥丸、理气化瘀口服液

气虚:参芩白术丸、清血内消丸

肺为蕴热:解*凉血合剂、栀子金花丸

血虚肝旺:龙胆泻肝丸、血府逐瘀汤

第四十七病证

中医祛斑

气滞血瘀型:理气化瘀口服液

肝郁内热型:理气化瘀口服液加龙胆泻肝丸

脾虚湿热型:理气化瘀口服液、参芩白术丸

肝肾不足:六味地*丸、滋补肝肾丸。

外用:养荣祛斑膏、珍珠末面膜

第四十八病证

痢疾

加味香连丸、泻痢固肠丸

第四十九病证

癫痫

医痫丸

第五十病证

前列腺炎

肾虚精亏:知柏地*丸

气滞血瘀:前列舒乐胶囊

虚中夹实:癃闭舒

嗜食烟酒辛辣:龙胆泻肝丸

第五十一病证

骨质疏松症

肝肾阴虚:六味地*丸、百合更年安颗粒

脾气虚:参芩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肾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五十二病证

虚寒证

气虚血亏:人参养荣丸、补中益气丸、永盛合阿胶、参桂鹿茸丸

营卫不和:虚汗停颗粒

虚火内炽:二至丸、知柏地*丸

邪热郁蒸:龙胆泻肝丸、四妙丸

第五十三病证

溃疡性结肠炎

湿热困脾:香砂六君子丸

脾胃虚弱:补益资生丸、平胃丸、蔘桂理中丸

脾肾阳虚:四神丸、十全大补丸

肝胃不和:快胃舒肝丸

寒热错杂:泻痢固肠丸

血瘀肠络:九气拈痛丸

第五十四病证

尿路感染

膀胱湿热:分清五淋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第五十五病证

高血脂

脾虚湿盛:参芩白术丸

气血不足:参桂鹿茸丸、永盛合阿胶

痰湿中阻:二陈丸同仁清脂茶

第五十六病证

扁桃体发炎

风热外侵:喉症丸

胃火炽盛:清胃*连丸、喉症丸

肺肾阴虚:喉症丸知柏地*丸

脾气虚弱:参芩白术丸、喉症丸

第五十七病证

男性不育

肾精亏虚:六味地*丸、五子衍宗丸

肝气郁结:舒肝丸、逍遥丸

命门火衰:强阳保肾丸、参茸三鞭丸

肾阴亏虚:六味地*丸、加味地*丸

气滞血瘀:乌金丸

痰湿内盛:香砂六君丸

第五十八病证

湿疹

热重于湿:龙胆泻肝丸

湿重于热:参苓白术丸

血燥:皮肤病血*丸

第五十九病证

心脏病

心血不足:安神补心丸

心气不足:营心丹

滋阴补气:强心丹

第六十病证

黑眼圈

女性肾经虚寒:永盛合阿胶、加味青娥丸

男性肾经虚寒:强阳保肾丸

第六十一病证

老年痴呆

肝阳上亢:杞菊地*丸

肾精亏虚:参茸三鞭丸

痰湿蒙闭:苏合香丸

第六十二病证

过敏

健脾补气:归脾丸、参苓白术丸

补肾固肾:参茸三鞭丸

调和营卫:防风通圣丸

脾肾同补:补益蒺藜丸

第六十三病证

白内障

肝肾阴虚:杞菊地*丸、六味地*丸

脾肾阳虚:四神丸

气血两虚:永盛合阿胶、参桂鹿茸丸

脾虚湿热:参苓白术丸、木香顺气丸

第六十四病证

老年耳聋

肝肾阴虚:杞菊地*丸

心脾两虚:参苓白术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气血亏虚: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

痰浊中阻:同仁清脂茶、二陈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六十五病证

女性排卵障碍

闭经症:调经促孕丸

肝肾阴虚:杞菊地*丸、六味地*丸

肾阳虚者:内补养荣丸、安坤赞育丸

阳虚体胖者:金匮肾气丸

第六十六病证

肿瘤

抑制癌细胞扩散,癌症辅助治疗:西*丸

储藏方法蜜丸及滴丸必须密储,并置于阴凉干燥处。蜜丸储藏时间最好不超过1年。糊丸最易虫蛀,储于干燥处,密储,每个月或每2个月检查1次。水丸的储藏法基本上与糊丸相同。特别是有芳香性药物的丸剂,尤须密储封固,不可受热,储藏时间最好也不超过1年。蜡丸因其本身已有优良的包装,不易变质霉败,只要储藏于阴凉处即可。浓缩丸多瓶装或塑料袋装,贮藏养护可分别参照水丸和蜜丸,但因吸湿性强,更易霉变,虫蛀,应注意密封,防潮。服用方法一般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应用。丸剂用量一般较小,切忌盲目大剂量服用,否则易碍胃滞脾,从至产生不良后果。吞服法。大部分病人内服中成药丸剂都采用温开水送服法。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大多会嚼碎后或用洗净的手掰小后再用温开水送服。吞服法虽然很方便,但药物不易消化吸收。特别是胃病患者,服药后总觉得药物搁在胃里,很不舒服。药饮送服法。有时为了增强中成药的治疗效果,医生会嘱咐病人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煮丸法。先将药丸子加适量温开水研碎,化为药糊状,再将汤带渣一块服下。此法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和吸收,特别适合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病人。

整理文稿:

?毉藏?亼毉藥道??歸藏?藏修合亼?藏曌樊红杰,字藏曌,号?亼,祖籍南阳,中医师,国家高级环境规划师,人文手诊学派、手道养生创始人、手诊医学/手道文化/藏象医学/研究宣导学者,手道堂?藏象斋?藏亼门创始人。著有《手诊纲目图谱》《手诊养生纲目图谱》《手诊图谱大全集》《手诊全书》《手诊圣经》《手道图说》《手经藏象》《藏象内经》《藏象外经》《药证亼解》《望藏瞐亼》《亼毉藥道》《龟藏卜易》《归藏卜毉》《毉道真经》等著作。拥有15项核心专利,7项版权?,12个商标,12部著作权。研究传统风水时空场与古建筑养生学,探索炁脉风水格化合亼学术。研修藏象医学与龟藏卜毉,创新手相手诊手道与望藏瞐亼,创立藏亼门庠塾教化,传承医藏精华,守正归藏精神,创新藥道精髓,长期隐居罗浮山或云台山,传道授业解惑,悬壶济世,追求上古真人形与神俱之真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