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诗歌作品其实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诗人一部隐秘的心灵史。细读武自然的整个作品后,基本上可以体察或者感悟到一个诗人从小到大,自然、土地、家园、文化、国家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武自然出生于内蒙,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所以在写作过程当中,大草原的印象、高原马的印象、月亮、长调等是他生命元素当中不可缺少的标志性的符号。不管走到哪里,身份如何改变,这些符号都始终追随者他,而他的文字里若隐若现地总会散发出属于这块土地的气味,这恰恰是诗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人,能够区别于其他很多诗人的重要标识。如果丧失了土地、那片草原给予他的营养,他只能是混迹于城市中的野马,个性很快会被淹没。
武自然的诗歌基本分为三大类,一类纯天然的,第二类是自然的,第三类是怆然的。
天然:来自纯净美丽的意向
所谓天然是指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纯净美丽的意向。我来自*,跟他有相似的履历,在这里面我也看到了他对草原纯天然的美好的向往和描写,我最爱他的是《陶爱格》,体现了原始长调古歌的品质,是现代诗歌被遗忘的诗歌的活化石,很多现代诗歌忘记了自己根在哪里,诗歌来自古老的《诗经》,那时的诗歌在一唱三叹委婉曲折的表达中把情感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自然的诗》中,作者把许多细微的现象巧妙的记录了下来,这是一种人类学的记录方法。我认为,可以把这样天然的诗歌作为人类学考察或者研究田野时的一种的范例,用诗体的方式记录这种生活。
天上云儿朵朵
地上风儿掠过
羔羔饿着叫妈妈
额吉唱着
陶爱格陶爱格
天上繁星闪烁
地上点点灯火
羔羔急着叫妈妈
额吉唱着
陶爱格陶爱格
陶爱格陶爱格
额吉的爱
能唤来天空的彩虹
陶爱格陶爱格
额吉的爱
能孕育大地的江河
百灵鸟传递着快乐
妈妈回来了
羔羔跪下来嘬着爱
爱是温馨记忆酿出的歌
感恩是泪水绽放的花朵
陶爱格陶爱格
陶爱格陶爱格
在《陶爱格》这首诗里,“陶爱格,陶爱格,陶爱格”,反复咏唱,用草原祈祷性的话语引发对大自然的呼唤,引发对大自然的求告等复杂的情感。运用这种写法、具有这样风格的作品在《自然的诗》中至少有十几首,很有代表性。
自然:天人合一的诗美追求
在《自然的诗》中,作者在表现高原马、描写大草原时,会把自己熟悉的印象运用得很自然,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写作状态,反映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追求。云朵不管怎么灿烂都是瞬间,不管怎么恐惧都会消散,把人身体的体验和对云朵的体验融合在一起,看云就是看我,说我就是说云。
《高原马》是一首人与自然的合唱,是关于人与动物在命运上的共鸣。高原马,一种倔强而坚强的高原动物,在诗人眼中已经成为了英雄的象征。
生于高原就接近了蓝天
鬃在劲风中飘逸
头向蓝天昂起
还有驰骋中
腾空的马蹄
生于高原就与高原生死相许
一生挺着脊梁向着远方
死后还要变成马头琴
向四野向四海的人们
倾诉着流泪的记忆
起句:“生于高原就接近了蓝天”,这是灵感突至的句子。向着蓝天奔跑,腾空而起,这是驰骋的骏马的形象。这又是诗人自身的自画像,如同永不停息的奔马,从蒙古高原一路奔驰,心里是对蓝天梦想的仰望,是充满高亢激情的长啸。第二段,诗人笔锋一转,由生想到死,在生死的大命题这永恒的命题面前,诗人给高原马以浓墨重彩的描绘:生于斯长于斯死也要归于斯,这是对家乡的认同,是生死相依的誓言。即使是死也要化作马头琴,把生命的声音延续,把奔跑的理想继续。
从高原马到马头琴,这样的巧思没有对生活深刻的感受力,是无法如此联想,并做到水到渠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对生与死的慨然,也看到其中的精神境界和风骨,高洁而不屈的理想信念,以及对生命永恒性的追望。
在不断奔跑的人流中,把理想永远高唱,传递并鼓舞后人,这似乎是诗人的精神写照和自勉。
怆然:我们都是“被蛰”的时代病人
作者在大自然游走,在城市生活,有很多深刻的体悟。他又来自于草原,蒙古族是曾经统治过整个大汉民族的一个伟大民族,在英雄的霸气之外,还有失落的历史痕迹。诗人在自己的人生游走中体验到人生苦难无奈,现实的种种挫折带来的心灵的委屈甚至不满,都可以在这类诗歌中出现。
《高铁》是目前写高铁类的城市题材诗歌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是诗人叶延滨先生的评价,也是我在阅读武自然诗集《自然的诗》中看到的出色的诗歌之一。
一群人一群人
如蜂
被时间蛰了
争着抢着
涌进车厢
去寻找
最新的诊所
诗人几乎是用轻松的白描的手法为大家呈现了一群赶高铁的人。他们像被蜜蜂蛰伤的人,急急忙忙;他们又似乎被时间追赶着,疯疯癫癫。他们活着为了名利争着抢着,到后来似乎又在不断寻找疗伤的地方。这首诗歌有这超然的洞察力,为当代人群画像,入木三分。
诗歌的构思精巧,把匆忙的人群比作被时间追逐蛰伤的人,时间如同蜜蜂这样巧妙的暗喻精炼地融进了几个字中,诗人应用杂糅的手法,把时间的催促、蜜蜂的匆忙、人群被蜂蛰后的惊慌失措的感受揉和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艺术表达。受伤的人群,在高铁这代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交通工具里,无非是为了寻找一个又一个治疗创伤的诊所而已。
这是警醒也是一个智者的思考:无论怎样,人们都无法满足欲望的驱逐,到头来各个都是时代的病人。我们病了,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现在和将来。这首诗歌的深刻反省意味已经跃然纸上。
马知遥
青年评论家,年生于*阿克苏,祖籍甘肃武威。现为天津大学教授、博导、文学博士。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8部,文学作品3部,翻译1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
业余发表诗歌余首,60余首作品被选入年以来的中国诗歌最佳读本和年选,并连续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有小说和散文百余篇散见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当代小说》等,其中小说《爸爸的*羊》获得第三届榕树下全球华语原创作品金奖。
《自然的诗》融入了著名诗人、记者武自然对生活的挚爱与追求,他将自己的诗意与情怀寄予广阔的大自然,并随之自然而然地且歌且行。诗集分为六个篇章:
“别怕,咱们回家”,见证着游子对故土与亲人的赤子之情,一如绿叶对根的情意。
蘸着阳光或者夜色,将爱情的种种一个字一个字地绽放成诗行——“今夜,我背着月亮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找你”。
“有一种梦想,在掌心开放”:梦想是乘风的云彩,呈现出青春的天空如何因它们而摇曳多姿。
“秘密”,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欲罢不能,诗是它隐秘又妥帖的树洞,将探索的触角伸入一笔一画。
世界如此斑斓,“原色怀想”,返璞归真,捕捉那些拨动思悟之弦的生命细节与瞬间。
像鱼游向深海,像鸟飞入高空,“处境”向“极致”的转身就在“巅峰时刻”,用文字将酣畅淋漓的姿态定影。
武自然,著名诗人、记者。祖籍山东,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年毕业于赤峰学院中文系,后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新闻系。教学8年,在内蒙古《红山晚报》工作11年,从编辑、记者,到周末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到常务副总编辑,在此期间连续8年获得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还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特等奖,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年调入《经济日报》,年至年5月任《经济日报》驻内蒙古东部记者站副站长(主持工作),年6月至今,在《经济日报》驻天津记者站任站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草原》、《*河》、《山西文学》、《文艺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诗歌五百余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诗集《流泪的红樱桃》。年6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新闻作品集《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