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性真菌病,多发生于春季或初夏,特别是在阴雨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亚洲及新西兰,我国于年爆发,年首次报道,已列为蜜蜂进口的检疫对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仅发生在西方蜜蜂上,危害较为严重。
在干燥状态下,存活时间很长。蜜蜂白垩病主要是通过孢囊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白垩病幼虫、死亡幼虫尸体,以及被污染的饲料,蜂具等传染,一旦感染,患病幼虫无一存活。
(1)白垩病的症状和简易诊断蜜蜂白垩病主要侵害蜜蜂幼虫,而雄蜂幼虫最易感染,其原因是雄蜂幼虫多在巢脾边缘之故。幼虫发病后深*色或白色,继后发生石灰化,逐渐变为灰白色至黑色,死亡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一块质地疏松似的垩状物,体表覆盖一层白菌丝,工蜂可将这种干碎尸片拖出巢房,一般在箱底和巢门外的地面可看见石灰块状尸体。
白垩病症状
严重感病的蜂群失去产浆和产蜜能力,甚至造成全场灭亡。可根据典型症状进行简易诊断。
巢房中白垩病感病症状
(2)白垩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病死幼虫和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蜜蜂幼虫食入污染的饲料,孢子在肠内萌发,长出菌丝并可穿透肠壁。大量菌丝使幼虫后肠破裂而死,并在死亡虫体表形成孢子囊。主要感染蜜蜂幼虫,尤以雄蜂幼虫最易感。成蜂不感染。蜂巢温度从35℃下降至30℃时,幼虫最易感染。因此在蜂群大量繁殖时,由于保温不良或哺育蜂不足,造成巢内幼虫受冷时最易发生。每年4~10月发生,4~6月为高峰期。潮湿、过度的分蜂、饲喂陈旧发霉的花粉、应用过多的抗生素以至于改变蜜蜂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结构以及蜂群较弱等,都可诱发本病。
(3)白垩病的防治要点蜜蜂白垩病是一种真菌侵害的顽固性传染病,传染力强,幼虫感染后%死亡,且不易根治,因此,该病的防治要点应常年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①严格消*,凡是白垩病污染过的蜂箱、巢脾都需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严格薰蒸消*杀菌。因受真菌污染的花粉和巢脾最容易传播白垩病或*曲霉病,所以购买的花粉必须经过消*处理才可以作蜜蜂饲料;
②采取综合饲养管理,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增加蜂群群势,使蜂多于脾,以便控制真菌繁殖;实行定地饲养与小转地饲养相结合,适时奖励饲喂,饲料要严格保持清洁卫生,适当加入3%柠檬酸钠以助消化,蜂胶不宜取太多,保留部分蜂胶有利用蜂群抑制病菌繁殖;更换患病群的蜂王和患病蜂具;场地保持干燥,向阳、通风、不潮湿;彻底治理蜂螨;增强蜂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培养抗病力强的蜂种,逐步形成规模防御病害的蜂群;
③对清理能力较强的蜂群或抗白垩病的蜂群,应留作育种素材,培育抗病蜂群,并取代易感病的蜂王;喂一些起抑制作用的毛霉目的霉菌来杀死白垩病菌。
(4)防治小经验目前该病还不能彻底治愈,尽管有些药物对治疗白垩病有很好的效果,但地区不同,疗效也有非常大的差异,常采用以下经验方法来治疗或预防白垩病:
①将患病群换入消*的蜂箱和巢脾,补充饲料,并在箱底撒一些干石灰,换下的蜂箱用热氢氧化纳溶液浸洗,换下空巢脾用硫*或二氧化硫密闭烟薰消*4小时以上,硫磺用量按10框3~5克计算。
②将病重的子脾烧毁;
③饲喂0.5%麝香草酚糖浆,每群每次~毫升,隔3日1次,连续喂3~4次。麝香草酚不溶于水,先将麝香草酚5克溶于少量95%乙醇,然后兑入1千克糖浆。
本篇文章摘自《图说蜜蜂养殖关键技术》
已通过李继莲老师授权在本平台刊登
李继莲,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养蜂室主任,我国蜜蜂养殖领域专家。1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所学专业为蜂学,7年获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硕士学位,从事蜂病虫害方面的研究。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在职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蜂学专业理论和养蜂管理实践知识。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工作,从事蜂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目前是国内熊蜂病虫害方面的主要科研骨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50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编著作2部,获发明专利1项,主持课题5项,总经费万元。参与课题有10多项。
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