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蒜灸
TUhjnbcbe - 2021/1/12 9:58:00

二、隔蒜灸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本法首载于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处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气

大艾炷,鲜独头蒜,镶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

0.1?0.3cm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艾,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觉为宜。为了防止灼痛起泡,必要时在姜片或蒜片下面再垫上一片也可。对痈、疽、疮、市等,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知痛者灸至不知痛为度。换艾炷不换蒜片,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促使其早日愈合。一般病症可在穴位上施灸,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2)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蒜泥,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患者又有舒适感。另一种隔蒜泥灸称长蛇灸,即用大蒜泥适量,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cm,厚约0.5cm,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穴,腰俞穴数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劳。

隔蒜灸具有消肿解*、定痛、散结的功能,多用于治疗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疳*、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止痛。治療痛、疮*、痈疽、无名肿*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治肺痒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1)大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因而皮肤过敏者慎用。

(2)隔蒜灸要求治疗过程有皮肤起泡现象,因而要做到局部清洁,以防止感染。

(3)本疗法一般不用于头面等部位,因治疗后可能遗留灸痕,影响容貌。

[按语】

大蒜别名胡蒜、葫、独头蒜、独蒜。大蒜辛温喜散,入脾、肾、胃、肺、大肠经,有消肿化结,拔*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蒜中有多种含硫挥发性化合物,包括二烯丙基三硫醍、硫代亚磺酸酯类、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L-谷氨酸多肽、忒类、多糖等。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铺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着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若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化脓速度,缩小范围,不但能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的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据宋?张杲《医说》称,江宁府(《备急灸法》作江陵府)紫极观掘得石碑载葛仙翁田蒜灸法。碑文说:“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伏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最大蒜切成片,如三钱厚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片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荡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不可灸矣。若有十数,中间有粟米大头子,使用独蒜头,切去两头,耳中间半寸厚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三七壮,多至四十九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灸法篇第二节间接灸隔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