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拨响尘封的心弦之第一辑梦幻家园
TUhjnbcbe - 2021/1/8 13:30:00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

质朴本真扣心弦

——序邓才升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

温菲

邓才升先生,虽与他发小,可工作后,他抓“笔”,我抓“铁”,隔行如隔山。也因此,联系多,情谊在,却相聚少。才升的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要出版了,嘱咐我给文集写个序,由于杂事繁多,春天的事,一拖再拖,年关将至,颇有些紧迫了。

邓才升先生与我同属江西芦溪县人,且是同村。他如今在赣西一所颇有名气的职业中学做老师,先后任学校的办公室主任、项目办主任、工会主席。他在繁重的教学之外,业余时间仍然坚持看书写作,难能可贵。他曾于年,出版了诗词集专著《情落人间》,并赠过我一本,细读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很有些功底。

也许正是这样的感受,翻看着摆在我书桌上才升的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读着读着,一种质朴本真之感受,油然而生。才升先生的散文,让人怦然心动的不在少数。字里行间,蘸满情感,质朴通透,直达本真。本原的叙事,本色的写景,本真的写情,“本真”成为《拨响尘封的心弦》文集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可谓之此书的灵*和生命。

文集收入的五十篇文章,是才升近二十余年来,写的反映各种内容的散文。我认为,作为一位赣西农村走出的作家,才升对散文这种文体,是运用和把握的很不错的。他的散文有工作记事的,有景物抒情的,有生活感悟的,有闲暇游记的。其中既有大量感性细腻的描述,也有对生活乃至人生的理性思考。也正如此,作者在自然村野间寻找本原,在日常生活里追求本真,在人生奋进中思索本色。他的散文,本色生活,本真生存,君子操行,跃然纸上,意境深邃洁净灵*,情深悠悠扣人心弦。

他在第一辑《梦幻家园》的《难忘老家》中写他家乡的河时,“……遗落在乡间地头的儿时疯狂,时不时蹦出脑海。”一个“蹦”字,言简意赅,情之真切,活灵活现。在描写“家乡之泉水好”时,“不知为何,如今过滤可卖钱,那家家户户的桶装水,与之没法相比。”如此感慨,让人信服。他在叙述骨肉亲情时“……好不容易挨到傍晚开饭,饭甑内只剩下小半碗,懂事的哥哥和姐姐,谦让给父母吃,佯装打着饱嗝,端着空碗走开,年幼无知的我,抢碗剐甑见底;”“剐甑见底”,凡是经历那年月有过贫寒童年的人,读来谁会不荡气回肠?“……让我们六个兄弟姊妹……但在父母的老家,教给了我们顽强拼搏的生活态度,知道怎样善良,懂得如何感恩。”虽然贫寒,却知善良懂感恩,这难道不是做人最起码该有的“本色”?!

作者在《放牛》中,描写小牛时,“……小牛犊一般活泼可爱,胆小怕人,总恋在牛妈妈周围。”寥寥数语,逼真传神。“牛群有时也像人一样,吃饱了撑的,会决斗打架。尤其是在发情期,牛顶起架来,眼红似血,鼻孔促喘,你死我活,让人惊心动魄……”“公牛间你追我赶,疯上好一阵子。有时候却是我们故意,牵来两头好斗架的公牛,让它们比试,孩子们在旁边震天呐喊。”观察入微,乡土味足,读来十分亲切。农村味十足的,还有《捅马蜂窝》与《偷*瓜》等文:“……回到家时,眼睛肿得像桃子,鼻子肿得像茄子,嘴皮肿得像梨子,脸颊肿得像包子,活脱一个猪八戒,整整半月不敢出门。”(《捅马蜂窝》);“……我与辛老伯说及儿时那次偷*瓜的往事……听后,我愣愣地,好久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内心感觉暖暖的,感激的泪水溢满眼眶。”(《偷*瓜》)

另外,作者在《秋韵》中关于牵牛花,这样写道:“……但我最能记忆起的还是那湛蓝湛蓝的牵牛花,……似乎要得到所有人的宠爱,而我却偏偏喜欢牵牛花……”“……花开得虽然圆小,却十分玲珑,乍一看去就有怜爱之意,令人想占有却不忍折取,只好在一旁站着,痴痴地望着它,心里禁不住骂道:你这迷人的花。”把花比人,充满情趣,又不失幽默。“我爱冬天,更敬佩具有冬的精神的人。”在《冬之赞》里,作者借景抒情,点化主题,自然脱俗。

文集第二辑《至爱亲情》,“至爱”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又逃课在校外的台球室……豆珠般的汗,在父亲的脸上淌下。头上紧紧地缠着我小时候时围过的围巾,父亲竟忘了习惯性地擦。”“……父亲从上衣口袋掏出手绢,小心翼翼地逐层剥开。我知道,父亲是要给我生活费……父亲一张又一张地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每当耳边响起,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时,那真挚的歌声与歌词,似乎能穿透我的内心,使我感同身受,泪水涟涟。这时,我总觉得,刘和刚是在为我单独演唱。”单独演唱,简单一词,却力透纸背,穿透人心!(《父爱如山》)“……这些话显然在母亲肚里憋了很久,我静静地听着。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泣不成声,苍老、无助与憔悴写满着母亲的脸”(《母爱如海》。)母亲形象,令人动容难忘。又如“……第二天起床我使劲回忆,可是怎么也想不起,岳母告诉了我些什么。我想,岳母大概是要她女儿三姐妹,夫妻之间和和睦睦,好好地活着,幸福地活着,把她余下的幸福一并活着!”(《母亲节里思岳母》)“……有人说,好男人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责任感,二是事业心,三是有担当。令我自豪的是,这三条在我的二哥身上,他不但全都做到了,而且还做得是如此的好。”(《我的二哥》)。在《妻爱如火》中,“最后,妻选择了相信我,可妻的醋劲之深广与持久,令我头皮发麻。妻的种种鲜明特色,我曾多年感觉它是一种困扰……妻爱唠叨,是我的福气;妻爱干净,是我的脸面;妻爱吃醋,是我的清醒剂。妻爱深深,妻爱如火。妻的爱,怎一个火字了得!”这难道不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领悟?

像这样的好文,还有《命运坎坷的三哥》和《四哥》。如,“突然,三哥那熟悉的背影,映入眼帘!……三哥嗫嚅着,始终没说话。……我怔立原地,心一揪一揪地痛,任凭泪水默默地流淌。”“……可每次面对三哥,我时常心想,命运格外挫折坎坷的三哥,是不是很伟大?若是人生非要如此,我宁愿我的三哥,余生一点都不伟大!一点都不!”(《命运坎坷的三哥》)再如,“谢谢四哥对我的疼爱,我一直想着,如果有来生,我还做父母的小儿,还做四哥的小弟。”(《四哥》)若非真事真情,不可能有如此之感慨!特别是在《来生还要做父女》一文里,作者写道:“从你出生那天起,我一个粗枝大叶的大男人,愣是陷入了女儿的温柔小意里,一猛子扎进去,回首已是二十一年。”“……雅儿,你知道吗?生命中有女儿的爸爸是幸福的,幸福的爸爸也要感谢你。……假如一个人没来世,今生今世,尽可能活得久些,只为可以多做一会你父亲;假如一个人有来世,下一辈子,我和你一定约好,来生还要做父女!”那种对女儿爱至肺腑的“真”情感,呼之欲出。

文集第三辑《百味人生》中的《斑驳岁月》等文,生活感悟,至情至性,娓娓道来,清新悦目。如“……茶香暖心,心随茶静。一泡茶,湿润双眸,让生命触摸岁月真实的脉动;”《我的宣职,我的痛》《人在职教》《永远的母校》,也是如此。“……可对于宣职的改制,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不能完全释怀,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永远的痛楚,也在我心中一直留有不能触摸的伤口。如今我把它写下来,正是为了不能忘却的伤痛。”(《我的宣职,我的痛》)“我心夜半犹啼血,不信你身唤不回。……人在职教,问心无愧。沧桑岁月无悔,苦辣酸甜自知。”(《人在职教》)“难忘母校的一年四季。……四季的母校,美丽至极,每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气质,不同的色彩。如果母校的花草有记忆,那在它的记忆里一定储存着我的身影。母校,您永远是我梦里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的母校》)再如,《感谢磨难》《平凡英雄彭文仁》《难解的书法情缘》《招生三日记》等,大体都有这一特色。

文集第四辑《闲言心语》,《桥》《给离婚书退稿》《死结》《昨夜,小偷光顾了我的家》《有一种面子叫低调》大都质朴本真,耐人寻味。而我最想说的是《假如我中了五百万》一文结尾处,“……望着两只流浪狗,还在疯狂的争抢我扔掉的包子,我顿生感慨,心中涌起无限悲凉与无奈。心想,我的往日那些买彩票的钱,和那中五百万的梦想,算是喂了狗!”为什么“悲凉与无奈”?令人感慨,令人思索……而在《哭之随想》里的句子,“环顾四周,这种人,还不少,真让人欲哭无泪。”也有上述异曲同工之妙。

在才升的散文中,有多篇不仅见其散文功力,更见其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人生观。文集第五辑《人在旅途》里,如《杭州游记》里写道:“杭州是一座可以和天堂齐名的城市,杭州的美,尤其西湖的美,让人沉醉。如果你来杭州,你就能明白顾城诗里的世界:“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春登武功山》中“……朋友说那段路有树、有溪、有花、有石,很美的,都是你当时的心情作怪呢,你真没眼福。细思起来,朋友的话是有道理的。其实,人生何处不是这样的呢?”“……爬的时候觉得累,只听到自己呼呼地喘气声,但一旦回头再欣赏来路时却没有了疲倦的感觉,我是个喜欢一边走路一边看风景的人,因为生活如此,生命如此。……那样的户外还有什么境界,我们一路的不辞辛劳,不就是为了欣赏一般人所看不到的风景,不就是为了体验常人难以体验到的对美的感悟和生命的意义么?”《厦门之旅》一文“我想,今天观游的人群中,应该不会只有我一人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过往吧。”“到鼓浪屿不得不提的是……榕树的须还能再长长,当它碰到地面时,就会钻入土里,开始又一轮的生命。正如这里的人们,坚韧自信,勤劳勇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看着日落,看着大海,我忽然很感怀:人生啊,就这么短,每个人都是一颗沙粒,那么渺小,却又那么的美丽。”借景感叹,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转渡自然,恰到好处。

才升的游记散文,另一个特色是:有内涵,有张力,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题为书名的《张家界游记》,叙说了“……金鞭溪走了大半后,我们沿着山路攀登。途中遇见很多轿夫,都是赤膊短袖上阵,这往上抬可要点本事。徒手的我们尚且觉得疲,他们会不累?不禁为他们的辛劳感叹。”由自己的疲惫,推及到轿夫的辛苦,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与赞美!“……电梯升到山顶,……回后证明此言不假……但之前看美景把眼养刁了,就觉得一般般了。这就跟人过日子一样,由差到好易,由好到差难啦!”结尾“迷人的张家界,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我们下次何时再见?”更是以景托情,借问扬情。

《秋游天堂寨》“……下山时,……途中,我们遇到了十来个背负大包小包的游客,他们找了几个挑夫,替他们挑着行囊,一个个累得粗气长喘,正朝下回走。不由心生感慨。其实,人生就像登山,太在乎那些繁复的身外之物,反而是累赘,一路必定辛苦;相反,简单前行,则身心轻松快乐。”写景,言之有物;抒情,达之有情。《上海印象》写两次上海之行的强烈对比,文字朴实而委婉,把上海的美,写得明朗而感人。尤其是结尾处:“……第二次的上海之行,让我忽然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极大的好感,甚至莫名的深深爱上了她!比起第一次,感觉上有了天壤之别。我想,除了第一次的仓促,更多的是,与女儿将在这里生活四年,甚至可能扎根这里有关吧。”作者爱屋及乌的爱女之情,着实令人怦然心动。

从总体上说,才升的《拨响尘封的心弦》文集,无论叙事抒情,写景写人,都能缘事而记,缘情而发,几乎在其每一篇文章里,你都会或多或少地嗅到生活的五味杂陈,多角度地触及到作者对草根生活的那份眷恋与深情。这一切,奠定了这本文集的基调:贴近生活,质朴本真。

是为序。

序作者简介:温菲,男,汉族,年8月出生,江西省芦溪县人。中共*员,大学本科学历,曾任江西萍钢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成本技术科科长,冶炼工程师。现为江西省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原料公司经理助理。由于业绩突出,温菲荣获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你虽平凡,不负青春

——读邓才升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有感

刘志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和邓才升同入芦溪中学求学,他高我一届。那时候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天真少年,无忧无虑,风华正茂。才升学长给我的印象是聪明好学,多才多艺,诚信友善,性格豪放,有着旺盛的好学求知欲和吃苦耐劳的上进能力。特别是数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学霸”,作为文科生,才升先生曾创造全县数学竞赛第一名的“奇迹”。另外,他还擅长书法与笛子演奏,尤其是他的语文写作更是出类拔萃。

高中毕业后,我们又先后考入同一所大学,萍乡学院。大学期间,才升先生就读*史专业,我学的是英语。那时,常能见面,交流却少。参加工作后,我与才升先生的单位虽在同县,东南各自一方,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多。

真正与才升先生熟悉、交心,则是年之后。那年,缘由组织安排,我从同县的一所职业中学,调入宣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任副校长,才升先生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因为工作关系,加上早就相识,同属性情中人,感觉心越来越近。

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一身才气加豪气的才升先生,很有些不安分:公考、借调、下海等,多次“折腾”,然命运弄人,花尽开,果难结。他,始终原地踏步。现实无情地击碎了才升先生的“仕途”梦,火热的青春在轰轰烈烈的追求中流逝,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奔五。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近五十的才升先生,从已走过的人生道路来看,虽然平凡,却颇有些坎坷。这些,从他的自传式的回忆散文中,可见端倪。在此,我不想赘述。而我更想说或者不得不说的是,面对生活的不公或不平,才升先生的心态调整能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是压抑不住的。邓才升先生认真的生活态度,在近半个世纪的滚滚红尘中不卑不亢,建树连连,一路到今天!他,从一个普通老师,到高级教师;从一个普通员工,到工会主席;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作协作家,这其间有着多少我们旁人不知的辛酸和努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农村极其简陋的生活工作条件下,作为主要参与者,才升他奉献了几乎全部的青春热血,陪伴单位走过了一所农村职业中学不可思议的发展经历:年11月,武功山中专学校升格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年2月23日,学校晋升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年6月4日,设立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年9月27日,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他亲历并指导的一件件令人炫目的跨越式发展,使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攀上了农村中职学校领域荣誉的顶峰。时间的刀锋,在飞逝的岁月时空里雕塑着一块块坚实而清晰的丰碑;在这些丰碑的长廊里,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铭刻一种经历和涂抹一种属于自己的颜色——理想的骨感和生活的艰辛,不会泯灭才升先生对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

其实,生活正如才升先生自己所说“生活决不仅是一首抒情诗!”生活,其实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样的“武专精神”。工作后,伴随着赣西芦溪县域经济大建设的火热生活和农村中职教育事业的苦辣酸甜,才升先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无暇他顾。虽然极其喜爱文学,但他基本没有时间对文学去“发展耕耘”。直到近年来,随着单位的快速进步和稳定发展,自身家庭的担子减轻,才升先生才有一些“空闲”时间搞点文学创作。可他这追逐文学创作的闸门一开,立刻激情奔涌,一篇篇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华彩乐章,扑面而来!在他的散文里,我们不光看到了我们芦溪家乡“城镇的高楼别墅,崭新的农村田园”生活,还感受到了他对奉献了一生智慧和汗水的武功山中专的骄傲。是啊,一生在“武专精神”和“武专辉煌”的浸润下,使人的境界高远,文采飞扬,身心坚韧,生活敞亮!咀嚼着才升先生已走过的激情岁月,我终于禁不住呐喊:你虽平凡,不负青春!!

与邓才升先生相识相知近三十年,今欣逢他的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汇结出版,粗读后感慨不已,谨以此文代序。

刘志萍于寒舍

年12月16日

序作者简介:刘志萍,男,汉族,年出生,江西省芦溪县人。中共*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成熟男人的别样魅力

——序邓才升先生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

王波

才升先生是我芦溪县银河镇老乡,大我几岁。我在当地一所中专求学时,才升先生任教过我的*治课程。故他于我,亦师亦友。才升先生博学多才,尤以诗词、散文见长。他曾出版诗词专著《情落人间》,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系统地拜读过他的诗词,不敢妄加评论。现在,他的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即将付梓,由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嘱我为这本散文集作序。认真看完文稿,我正好想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些年来,我虽然在外经商讨生活,似乎与“文界”相关不多,但我认为“商界”与“文界”应该是相通的。正因如此,在工作之余,我非常喜爱看书写字,甚至常常舞文弄墨,自我陶醉。闲暇之余,也看过不少作家写的各种文章及散文集,总体的印象是:很多作品由于缺乏世事的阅历,缺乏人生的底蕴,作品显得十分稚嫩,也让读者难有“切肤”的领悟,感觉很有些肤浅化。

而摆在我书桌上,才升先生的散文集---《拨响尘封的心弦》,却是很有内容、阅历和深度的。缘说深度,主要是说邓才升的文字里,更多的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坚定、执着和热爱。从50余篇散文中,看得出才升先生不但有着坚定执着的内心和开阔的眼界,而且他更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坚守。文字告诉我们,才升先生从尘世的烟火中砥砺前行,脱颖而出,他要做他自己!而不是世俗中那些仅仅为钱“奴役”着的麻木灵*。同时,才升他清楚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是要承担着许多角色的。另外才升更清楚,“人”的角色再多,时间再紧,身心再累,也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在心的某个角落,留有一块纯净的空地,让文字自由呼吸。

《拨响尘封的心弦》一书共分五辑。第一辑《梦幻家园》,是才升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一个人是不能忘记故乡的。作为一个生命,来到世间走一遭,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故乡。对于故乡,才升的文字充满沧桑、动情与感恩。

第二辑《至爱亲情》,写的多是家庭和亲情。也许是才升先生和我的生命历程的相近,这些写乡情的文字让我读来特感亲切。在这辑里,才升写到了父亲,母亲,四个哥哥,妻子,女儿,岳母等。所有的这些文字,因真实而生动,因质朴而感人;所有的这些文字,起落有序,离合动情,血泪共舞,悲喜齐飞。字里行间,凸显着一个满腔情义之影,跳动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第三辑《百味人生》,多是一些随笔与夹叙夹议的文字,极富思辩之色彩,展示出作者思想的厚度与锋芒。这里的文字,也多数是饱满通润,情感真挚。但给我最大的感受却是,才升先生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隐匿在真实的文字中,读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第四辑《闲言心语》,多是一些短小散文。也是短小,所以精悍。亦如我上次见面的才升先生,眼角眉梢,一颦一笑,都已被短小精悍定格。生活的锻打,世事的锤炼,记忆蒸着风,时间煮着雨,给了才升“精炼”的回报,更为才升增添了成熟男人的别样魅力:真实,干练,淡定,厚重。

第五辑《人在旅途》,属于游记散文。在此类散文中,他表达了一种理念,人世间的山水是原生态的,自然的,因此也是具备纯真兼纯情美的。置身山水中:人之身心要放松,眼眸会明澈,思绪就深邃。他用自己的眼光,对景色,对感受,对心境,独特视角,个性思考,合乎情理,娓娓道来。这些文字,文笔优美,慧眼独具;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正是:文如其人,洒脱真诚,这就是邓才升的为人与语言风格……

四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喜欢与文字亲近的人,应该都是一些生活细腻、感情丰富、善于用心的触角去感知人生百态和生活百味的人。文字写作,我自认难比才升先生,但我却极爱读书,也喜欢与文字亲近!手捧《拨响尘封的心弦》,读着读着,泪水遮眼,感觉自己的内心在不断的洗礼与升华。有友如此,幸莫大焉!

读完才升先生的这本散文集子,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我想说的是,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给你文字的“可餐”美感,还可以给你思想的“源远”启迪,让你思考人生应当怎样生活,如何做人。才升先生的《拨响尘封的心弦》,若你有缘看到,先不必多言,请你轻轻打开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才升他已敞开心扉,正在倾诉……

是为序。

王波年8月于宁波

序作者简介:王波,年生,江西芦溪县银河镇人,大学本科学历,成功企业家。现任宁波一家机械公司总经理。

目录

序言一质朴本真扣心弦…………………………温菲

序言二你虽平凡,不负青春……………………刘志萍

序言三成熟男人的别样魅力……………………王波

第一辑梦幻家园

芦城夜景…………………………………………………

难忘老家…………………………………………………

放牛………………………………………………………

捅马蜂窝…………………………………………………

偷*瓜……………………………………………………

秋韵………………………………………………………

周岁庆生话风俗…………………………………………

故乡的美…………………………………………………

夏夜………………………………………………………

冬之赞……………………………………………………

山的那一边………………………………………………

第二辑至爱亲情

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

母亲节里思岳母…………………………………………

舞缘………………………………………………………

大哥你好吗………………………………………………

雾里看妻…………………………………………………

我的二哥…………………………………………………

妻爱如火…………………………………………………

命运坎坷的三哥…………………………………………

四哥………………………………………………………

来生还要做父女…………………………………………

第三辑百味人生

斑驳岁月…………………………………………………

荒唐往事…………………………………………………

我的宣职,我的痛………………………………………

人在职教…………………………………………………

永远的母校………………………………………………

感谢磨难…………………………………………………

平凡英雄彭文仁…………………………………………

难解的书法情缘…………………………………………

劳动最美,温暖菲菲……………………………………

招生三日记………………………………………………

第四辑闲言心语

桥…………………………………………………………

给离婚书退稿……………………………………………

死结………………………………………………………

珍重健康…………………………………………………

昨夜,小偷光顾了我的家………………………………

有一种面子叫低调………………………………………

假如我中了五百万………………………………………

哭之随想…………………………………………………

男人·女人………………………………………………

对野生动物,请“嘴下留情”…………………………

第五辑人在旅途

杭州游记…………………………………………………

有一种人生遗憾,叫没有去过庐山……………………

春登武功山………………………………………………

厦门之旅…………………………………………………

张家界游记………………………………………………

石溪的“变脸”…………………………………………

秋游天堂寨………………………………………………

上海印象…………………………………………………

千灯周庄二日游…………………………………………

爱得越深,心越恐慌……………………………………

第一辑

芦城夜景

我的家乡芦溪,或许对于那些生长在大城市的人们眼里,芦溪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县城,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可在我心里,她的位置却高不可攀。特别是芦城的夜景,简直就是一幅世界上最美的画!每每夕阳西下,晚霞西撒在大地上,远山如粉似黛,袁河波光粼粼,房舍掩映于树丛之中,如丝的烟岚来去飘拂,整个芦城,柔软如酥,土香馥馨,恬静安详,充满生机。这是我的包衣地,不论走到哪里,芦城都萦绕在我的心房。

四十年前,我求学于芦城时,还在少年时代。课余或周末,傍晚闲暇携友漫步芦城街,心里总是很有些惴惴不安。那斑斑驳驳的旧石板铺就的小巷,或坑坑洼洼灰尘漫地的老街,难得有一盏两盏晃悠的路灯,即使偶尔遇上一盏,那昏暗的灯光,犹如田野飞舞的萤火虫。只有地处芦溪县城中心的芦溪小学的十字路口,及周围的头牌、亭子下、马家巷等地,才有一排规整的路灯,灯光却照样昏暗的很。大部分地区,晚上夜景昏*模糊,甚至黑灯瞎火也是常有之事。随着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家乡芦溪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时的芦城,路平了,街宽了,地面变成了水泥路,宽阔平坦,路两旁还栽下了许多绿树花草。人们住的房屋由过去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宽宽的人行道左右侧,簇簇鲜花竟相开放,往日的凹凸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条条四通八达、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上车水马龙,一辆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芦溪变得越来越美了!街道两侧的楼房前,还种上了四季常绿的风景树,高树矮树相互映衬,加上各色盛开的鲜花,怎一个美字了得。风景树的上方,挂有形式各异的路灯,每到晚上,路灯绽放出花一样的光,那光温和又明亮,照着夜行的人、夜走的车,在空旷的夜空中熠熠生辉,与四围千家万户门窗发出的亮光连成一片,又成了亮丽祥和的芦城夜景图。
  

有人说,大城市的夜景总是那么惊世骇俗,多是喧嚣而热烈的,让人留连忘返。但是小县城的夜景却似小家碧玉,却那么温柔娴静,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不吵不闹,她就静静的呆在那里,不经意间撩拨你的心弦。我认为,这话形容芦城,再贴切不过!

九十年代是芦溪进步较快的时代。家乡芦溪与之前相比已是改头换面。更加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代替了水泥路;一栋栋外饰瓷砖的高楼大厦代替了水泥墙面的楼房;最为明显的芦城各中小学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取代了原来的拥挤昏暗,焕然一新的水泥操场使得校园里不再尘土飞扬……日落之前,芦城的美景万千;日落之后,芦城夜景更醉人心扉。徜徉其间,绚丽多彩的灯光,丝毫不会让你感寂寞,也不会过于热闹。往往此时的芦城,似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衣,诱惑且神秘。

五年前,当我首次踏上国际都市香港大地流连在夜的香港街时,看到当地街道两旁的寻常绿树上,都挂满了如星星般的灯光装饰,红光闪烁,五光十色,眼花缭乱,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宫瑶池,那一份如诗如歌如梦般的人间仙境,身心震撼无与伦比。当时就心想:故乡芦城,何时能拥有如此美的夜景?从此内心充满着期待!

谁承想,芦溪近年来一年一个样,年年都有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三年来,家乡芦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掩映在晚霞中的芦溪县城,显得如此耀眼璀璨。那新建的火车站、居民小区、工业园区,到处是繁忙的建设工地,或是灯壁辉煌的高楼大厦,整齐漂亮的住房,通宵达旦的灯火,加上光彩夺目的广场霓虹灯,将美丽温柔的芦城打扮得格外性感迷人。医院,高耸入云,是全省医院,正是芦城地标性建筑;金鹰广场,每至夜晚,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广场舞动,劲歌飞扬!当*昏的光芒悄然离开,日江大道两旁的路灯焕然一新,新天地小区步行街头的路灯也逐渐亮起,把这漆黑的夜空,装扮得璀璨浪漫,与亲友邀约闲逛,美妙的灯光洒在行人脸上,流光溢彩,魅力多姿!城南省道级别的旅游之路——芦万公路,彩色地面,似一条飘带,蜿蜒伸展。

袁河,芦城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就如此流淌,滋养万物。她从家乡腹地流过,或悠悠然然,或浩浩荡荡,不仅给芦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赋予家乡人民以浩然正气。袁河是芦溪的一颗掌上明珠,河的上游,昔日的河堤,近两年修建为芦洲公园,既是河防也是公路,使芦城从此远离水患,又使交通更加便利。它的一边是逶迤东去的河之上游,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田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城中袁河两旁的夜景美丽如画,暮色刚刚降临,数千盏各色街灯如满天璀璨的繁星,以靓丽的外形,勾勒出县城瑰丽夜景。河畔的霓虹也随之点亮,远近高低不同的建筑在灯光的照耀下错落有致,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就像跳动的音符。美轮美奂的“金色外滩”小区,像一首融入了芦城“山、水、城、人、文”的抒情小诗,让梦回故乡的意境与韵律随着河水静静流淌。史书记载:北宋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周敦颐曾在芦溪为官,并在此设堂讲学。芦溪民众对这位理学大师曾经在芦溪生活过而引以为荣,设立了濂溪祠、宗濂桥、濂溪书院以示纪念。此地民风淳朴,名人辈出。而今更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被誉为教育强县、文化强县。

芦城的西南美食城,更是美食者的乐园,整个城里灯光璀璨,鳞次栉比的商店门前闪烁着七彩的霓虹灯,白天的繁华和热闹已慢慢归于平静。美食城的四周有花坛,各种花草,五彩缤纷,还不乏名贵花卉,偶见一处小桥流水,宛如江南人家。芦城的人们早已衣食无忧,假如你抽空登上狮山公园,晚上的密林深处,林间小道,曲曲折折,早已灯火阑珊,美得如梦如幻。站在公园山巅眺望,远处正在临河建设的新教育园区,几十栋大楼,巍然屹立。可惜我没摄影机,手机拍摄技术也很一般,没有把那里的景象拍照下来。诸君若有兴趣,惠顾芦城,实地踏勘,或观光或投资,在下极愿为您作“导游”和介绍。紧挨着狮山公园的沙湾广场,一到晚上更是游人如织,有汉魏风格的文化长廊、亭台碑刻,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夜宵与门市前妩媚柔和的灯光,比珍珠、似琥珀,像翡翠、如水晶,映衬着绿树成荫的广场,如夕阳流霞,似火树银花,让人感到即使身处上海滩也不过如此。沿人民路往县*府方向,道路两侧串串火红的灯笼和中国结,如繁星点点,不仅衬托出喜庆的气氛,至于那洁净又庄严的县府大楼,以及悬挂在人行道绿化树和花池里的“流星雨”彩灯,时暗时明,时上时下,分外迷人。那武功大道两旁的昼夜不息的高耸的大路灯,夜晚的芦城静谧安宁,又带着人间烟火的味道,排排红灯笼沿街高挂,平添了几分温柔,像极了是父母期盼游子的温柔目光;那短街小巷里暖意洋洋的夜照灯,像是热情如蜜的芦溪人张开长长的的手臂,正欲拥抱远来的宾朋。

芦城的迷人夜景,是芦溪县近年来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县城的成果:新一届县委县*府,以实用节能为前提,以美观大方为要求,实施城市美化和亮化工程,先后对城区主要街道和沙湾广场、芦洲公园等市民休闲游园场地,进一步实施了灯饰美化装扮。所有这些,既是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美化城市景观的有力举措,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城市亮化布局中,当地把夜景照明亮化同芦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禀赋、城市建筑相结合,通过夜景照明亮化工程,营造出精致温馨的氛围,使城市呈现出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宜居之美。如今的芦城,尤其是在晚上,在霓虹灯的映衬下,县城的夜景绚烂如画。

芦溪的美,尤其芦城的美,让人沉醉。这里,千百年来,不知令多少家乡游子为之倾倒?又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什么叫温婉俊秀,景美如画?什么是清新可人,天上人间?你来芦溪走上一走,就都有了答案。

(此文刊登在年第二期《芦溪》上,P28面)

难忘老家

我的老家在芦溪县银河镇京竹村,往东距银河镇街二十里,往西南距芦溪县城约三十里。西靠银凤岭,北倚石头山。村路两旁繁花似景,依山傍水的房舍,虽然多是普通,但处处都是干净整洁的,穿梭于村庄,行走其间,仿佛进入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贯村而过的京竹河,供全村田园浇灌人畜饮用,她孕育着老家近三千父老乡亲,也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可以说是我们村的母亲河。我从小在河边长大,熟知那里的山山水水,遗落在乡间地头的儿时疯狂,时不时蹦出脑海。

求学工作后定居县城,总是为生计奔忙,回老家次数屈指可数。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加思恋那块生我养我的地方,难忘那片原汁原味的山野风光。

难忘老家,是频频入梦扰心的家乡之河。它,涓涓流水不宽也不急,准确地讲是一条小溪。村委在溪水的中段,从村委顺溪而上西行,就是全镇最高峰银凤岭,海拔五百多米,主峰分为前后两个山顶,远远望去,像情侣深情凝望。银凤岭与上栗县赤山乡比邻,走山路二三里就有景点龙须洞。刻在石壁上的“龙须洞”三个苍劲大字,据说是晚清当地名士刘凤诰所书。从村委沿溪而下南走,不到一里就是东风水库。村民房屋,大多隐约在河流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不近溪边难见其形,我的老家就在其间。东风水库是一个人工小型湖,是毛主席时代的杰作,是当时举全镇人民之力,互帮互助而建造的,至今都还承担着往下全镇东南半数的农田灌溉任务,也是全市第二大水库。老家的小溪,四季清澈见底,常年幽香,蜿蜒盘旋,缓缓而流,酷似少女围脖上的飘带。溪底数不清的小石子,多半*白相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小溪两旁多是陡坡峭壁,溪岸左右旁狭长的山丘,被勤劳的人们开发耕耘着,大大小小的梯田,层层叠叠。收获时节,稻穗飘香,溢满四周。梯间田垄青草肥美,是农闲放羊牧牛的好去处,也是孩子们戏耍玩闹的乐园。天刚转热,中午或放学后,我们一有空就泡在河里游泳。打水仗,摸鱼虾,站上五六米高的石岸跳水,赤条条的在水里翻来游去,或仰泳,或侧游,扎猛子,不亦乐乎,常常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感谢小溪,它给了我们孩童时代无穷无尽的快乐。老家的小溪,比起那些名山大川,的确不值一提,也鲜有人顾及,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

临近村委的小溪左岸岩石处有一山泉,不管天气多么干旱,山泉总是昼夜不枯。山泉明净甘甜,可以直接饮用。寒冬入口,如饮甘醇,通体顿生暖和;酷夏渴饮,似浴清凉,身心酣畅淋漓。不知为何,如今过滤可卖钱,那家家户户的桶装水,与之没法相比。小溪至水库段的两旁农田,近几年为发展经济,村里引种了观赏入药两用菊花,现已遍地成海,金灿灿的一片美不胜收。

难忘老家,是银凤岭漫山的杜鹃花。每年开春,这里杜鹃花盛开。站在银凤山巅,满目成片的杜鹃花娇艳欲滴,置身于花海之中,令人神清气爽。若是运气够好,赶上雨后天晴,更是心旷神怡。只见远处群山葱茏青翠,错落的村舍依稀可见,峰峦炊烟重叠,云雾飘渺,宛如仙境。每年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上银凤岭或观杜鹃或赏山景,成为我老家的一大亮点。土生土长的我,理所当然多会被相识客友邀请作向导,游玩银凤岭。

老家北面的山峰,原名不叫石头山。因整山石头众多,石块质量上乘可做石灰炼水泥闻名,家乡人称之石头山。久而久之,真名倒不记得了。石头山,可是我们老家的宝山。它为当地县属一家年创税逾亿元的知名品牌水泥厂,源源不断供应原料,就像母亲哺育着孩子,也为村民提供了上百个就业机会。石头山虽有丰富的资源,可当地人却不贪心,边开采一边回土再补种树苗,防治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村民极其爱护大山,大山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老家的人们。

更让我难忘老家,是撒落在石头山的儿时记忆。每次回老家攀登石头山,我心潮都会澎湃起伏,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儿时的我,总是在石头山丛林中砍柴,摘野果,挖笋,摘金银花。六七岁时,就会要父亲带着去,到了八九岁父母放开,与哥哥们或邻里发小结伴而行。在出发的路上,那是一路欢歌笑语。对于那个年龄的我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是刺激新奇。

刚开始学,我只会劈柴,不会捆绑。只知用自带的绳子捆扎,然后用扁担穿起,松松垮垮,显得笨重。捆柴,可是技术活,不学或力气小是捆不紧的,山路挺远,所以没捆好是挑不回的。在砍柴的地方,一般都有陡滑的下道,是人们砍柴伐木常年拖出来的。在陡坡中间,拖出凹槽,把砍好的柴捆好,搬到下道上方,轰隆隆地一捆捆往下滚,有时,人也顺槽滑下。到了平地,再用木扁担穿好,省时省力。砍柴带饭只是偶尔,多是带着生番薯,更多是采些柿子或其它野果就地解决。如带番薯,到了中午饿了,往往哥几个或伙伴们,找些石块,堆成小灶。火柴自带,弄好干枝、枯叶,点燃。一会儿功夫,香喷喷的烤番薯就好了。拿出早备好的水壶解渴,接着分吃番薯。大家吃的那个香,那个满足,如今城里夜宵偶尔也尝过烤番薯,总觉味道差得远。吃饱喝足,整齐行动,口哨唤回形影不离的家狗,挑着柴,哼哈着、摇晃着,那份得意,像是打了胜仗班师回朝。边挑边不时回头,石头山越来越小,内心顿涌出一种征服与成就快感。

后来慢慢的老家也不烧柴了,烧煤,再后来就是煤气,太阳能。可童年砍柴的感觉,那份艰辛与快乐,却是怎么也挥之不去。如今久居城内的我,已不太会体力活,挑点东西,脖子酸痛。仔细想想,有点忘本啊。

最让我难忘老家,是那荡气回肠的骨肉亲情。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把我们六姊妹抚养带大。因为八口人吃饭,只有父母两人攒公分,口粮缺量大,常是番薯丝伴米饭,番薯丝占大多数。最艰难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寒冬季节,兄弟三两个共睡一床破旧单薄被子。一件衣或裤,往往从大哥穿到最小的我,只有到了补得无法再补,才会放弃做抹布。忘不了,因为太过贫穷,幼年的我们,用瘦弱的肩膀分担着家庭的担子,放牛、割草、砍柴、插秧、挑粪、双抢……没完没了的累活脏活,有时只能偷偷抹眼泪;永远忘不了,那阵农村吃大锅饭,我至今刻骨铭心,饥肠辘辘的我们,终于等到父亲排队领回的饭,却是稀得可照见人影的汤粥。好不容易挨到傍晚开饭,饭甑里只剩下小半碗,懂事的哥哥和姐姐,谦让给父母吃,佯装打着饱嗝,端着空碗走开,年幼无知的我,抢碗剐甑见底;更忘不了,那年暑假,在父亲的石灰窑劳作,因太乏太累,刺鼻的窑烟,把我熏醉倒在窑旁。幼年的艰辛,太多的苦难,低沉凄美又疼痛切肤;最忘不了,还是因为家境太穷,姐姐和我只能留有一个继续求学,父母无奈地要我俩抓阄。姐姐为了我能读书,偷偷跑到村建筑队做小工,几天都故意躲着父母,直到我肯去上学。当时读书成绩优秀的姐姐,不管老师怎么劝她也不肯去学校。事后姐姐背着我暗自流泪,只有我知道,姐姐内心多想读书啊。

贫寒的童年,让我们六个兄弟姊妹,都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辛酸艰苦,所以至今的我们,格外珍惜彼此间那份浓浓亲情。虽然父母没能够给我们像样的物质财富,六兄妹也基本靠自己打拼成家立业,但在父母的老家,教给了我们顽强拼搏的生活态度,知道怎样善良,懂得如何感恩。

为了怀念那片山水,我网名就叫难忘老家。难忘老家,老家难忘。离家越久,对老家的记忆更是挥之不去,思念老家之情更切。人之将老,*牵梦绕的,总是老家。那是生我养我的包衣地,是自己永不迷失人生方向的地方,是做梦都不能放下的牵挂,是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放牛

我五六岁时,就开始给生产队里放牛挣工分。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就会把我们兄妹几个一齐叫起。哥姐他们,顶成人劳力,但开工分比大人却少三分。我尚小,主要任务是放牛,一年抵成人一月工分。

记忆中的童年时光,常常与牛相伴。农家的孩子,自小对牛就怀有特别感情,只要空闲,小伙伴们总喜爱绕着生产队的牛群玩耍。我那生产队的耕牛约有十几头,或许有二十头,已记不太清楚。只记得大多是水牛,也有*牛,还有三四个小牛犊。母牛长得高大圆浑,显得结实有力,性情也较温驯;公牛个头大但桀骜不驯,常会蹦跑或用犄角顶人,不太好惹;小牛犊一般活泼可爱,胆小怕人,总恋在牛妈妈周围。我放的是一头黑水母牛,四肢强壮,体态匀称,身上的毛溜光锃亮,像刚擦完的皮鞋。我与它相处四年多,特别喜欢它,给它取了个黑妞外号。

黑妞对我似乎也很有感情,它惯用温和的目光看着我,两只眼睛大而有神。在它面前,我是放心又放肆的。时常摸摸头,拽拽角,扯扯耳,摇摇尾;有时,趁黑妞扒地睡觉,甚至爬上它身去跨坐,它也从不生气。

放牛常要起大早,最难的是起床,睡眼惺忪,极不情愿。这时严厉的父亲,总是不停地掀着被褥,硬生生把我拽起。如遇上雨天或寒冬更是痛苦。那时家穷,买不起雨伞,只能戴着破斗笠披着旧蓑衣,回家早已被淋个大半身湿透。当然,若天放晴心情好,放牛却是一件快活的事。我与邻里发小们,会炫耀着带上小人书,骑着自家牛,朝着约好的目的地进发。将牛绳缠在牛角,拍拍牛屁股,纵任它自由活动。放牛间隙,树旁坡顶,溪边岸头,田间过道,跳皮圈、捉迷藏、掷沙包……这里的一切都属于我们。不觉间,天慢慢暗了,也玩累了,这时候牛和人都是格外的快乐。我们又骑上牛,耀武扬威地冲锋在牧归路上,那真是说不出的惬意。

由于年终生产队要评比,牛平时吃饱吃好,才会膘肥体壮,放牛的主人才能评上先进。谁评上了,生产队会奖励一块肥皂或毛巾。这在今天,奖品太过平常。要知道,在当时可是稀罕物。

因此,放牛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牛的肚子吃饱,选择草青肥美的地段。年年放牛,常活跃陡峭丘岭,南北山冲。当然,稻田麦土间放牛,不能让牛吃稻子麦苗,因为那是生产队公家的命根子。尽管如此,贪玩的我们,还是偶有此类情况发生。

从老家向东约一里地远,有个地方叫社冲坳,又叫干塘窝,也是我们放牛的广阔天地。干塘窝里有一口大池塘,名不符实,四季不干。塘窝边四周,是连片的青草,还有茂密丰盛的冬茅,那是牛的最爱,也是我们放牛的首选。

每每这时的社冲坳,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牛童们时而坐在牛背上,任凭它闲庭信步,追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听着虫儿悦耳的鸣叫,嗅着鸟语花香的微风;时而含着竹笋片吹奏,卷着树枝草叶折叠小船,放在水面上漂荡,或折成风车,高举着奔跑,迎风旋转,感觉人和自然已溶化在一起……如果肚子饿了,我们就会钻到菜园地里去寻吃的,如*瓜,小豌豆等,都鲜嫩可口。这里的菜园地,多又广,最适宜我们躲藏,十来个孩子,一晃就钻得不见踪影。

我们之间,有时也会搞点恶作剧。记得,老家屋后,有个张小胖子,小气却爱吹牛,大伙看不顺。一次,不知是谁折了一挂板栗树枝,偷偷地夹到他的牛尾巴里。牛本能地一甩尾巴,众多的毛刺就钉在了上面,疼得牛活蹦乱跳,三两下就把那个张小胖子摔得鼻青脸肿,弄得他眼泪一把一把的,大伙却乐得东倒西歪。

牛群有时也像人一样,吃饱了撑的,会决斗打架。尤其是在发情期,牛顶起架来,眼红似血,鼻孔促喘,你死我活,让人惊心动魄,当真“牛”气得很。公牛间你追我赶,疯上好一阵子。有时候却是我们故意,牵来两头好斗架的公牛,让它们比试,孩子们在旁边震天呐喊。

放牛责任心其实蛮大,除了稻田麦土,菜园子也是禁地。有事轻则受骂重则挨打。牛糟蹋菜园,可是大事。记得有一次,我与同伴只顾观赏牛顶架,忘看了黑妞生下的,那头不到半岁的小牛犊。原来,小牛犊跑到附近菜园子,把刚发嫩芽的菜苗吃个精光。正当大家忘乎所以的时候,隐约听到背后传来一阵叫骂声,是生产队长的声音,听上去感觉气头特大。我们听见叫骂,吓得慌忙拽着牛,贼一样躲进了池边林子里。晚上回到家里,少不了挨了一顿打骂。那年放牛,是我唯一没有领到奖品的一年。

放牛起早摸黑,经风历雨,秋去冬来,苦霜冻雪,是常有的事,但对于我来说,毕竟是欢趣更多。四十多年来,时间冲淡了万千悲喜的生活印记,但当年为生产队放牛的往事却历久弥新,成为我永远珍藏的不忘记忆。

捅马蜂窝

俗话说,马蜂窝捅不得。马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如果被惊扰,它们便会群起攻击。所以,捅马蜂窝要特别小心。可年少淘气的我,却偏偏喜欢干一些危险刺激且招人烦的事,捅马蜂窝就是其中之一。

山区的老家,马蜂窝特多,大概是那里气候温暖潮湿的缘故。马蜂又名胡蜂,而我们当地人则称之*蜂。马蜂对空气质量十分敏感,喜欢在通风透气的地方安家。篱笆园子的草丛中,房顶屋檐的旮旯里,院前坡旁的稻垛上,都是它们的光顾地盘。除了在这些地方安营扎寨外,它们还可在四五丈高的树上筑巢。每年三月上旬,马蜂开始频繁活动,往往刚到下旬,便开始筑巢,繁衍后代。它的巢多是褐色如球形,巢壳似鱼鳞片状。筑巢之初只有少数几只马蜂,但不用三四个月,种群数量剧增,蜂巢就会被“撑”得像皮球般大,大的直径可达三尺左右。

记得那年我小学二年级,在早晨去上学路上,两个小伙伴神秘的告诉我,塘边的树杈间,发现一个大马蜂窝。因为马蜂整天路上飞来飞去,行人与孩子们进出时,吓得都躲着。大家知我胆子大,也好捅马蜂窝,央求我帮他们解除威胁。

二话没说,我就爽快的答应了。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我像打仗时的将*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了现场。捅马蜂窝可是个技术活,一般用火烧和蛇皮袋处理两种方式。火烧办法一般是先蒙住头,套上一件厚衣服,挑着绑有稻枯干的长棍,点燃后在马蜂窝附近熏烧几下,慢慢地再移靠马蜂窝。赶走附近的马蜂后,迅速用蛇皮袋将马蜂窝套住。随后,我拿出另一个装着石灰末的蛇皮袋,向马蜂扬洒石灰,往往绝大多数马蜂,纷纷中招四处逃窜。经过近半个钟头的人蜂大战,马蜂窝总算连窝端掉,威胁消除了,这可是我捅马蜂窝最顺利的一次。

马蜂窝成功捅掉,往日的路上,又恢复了的欢声笑语。大伙对我竖起大拇指说,要不是我,他们现在还提心吊胆呢。

有些地方情况复杂,一般来说,捅马蜂窝就得花一两个钟头。

还有一回,到达现场后,发现马蜂窝驻扎在屋檐一根横木的中段外侧。我决定从房间的外面窗橼上攀过去,利用蛇皮袋将其摘除。早已得我吩咐的同伙,提上绳子和蛇皮袋等工具,像待命的士兵一样在下面候着。这时,我心中往往会涌起阵阵得意。上去之后,发现马蜂窝太大,并且上面全是马蜂,根本无法打开窗户,我当即立断,用火攻。顿时,受到惊吓的马蜂,四处逃亡,在蛇皮袋中嗡嗡乱飞,个别漏网的马蜂,则不停地向我发起攻击。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钟头。此后,我还在四周多扬洒一些石灰粉末,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回巢的马蜂再来筑窝。

淘气的孩子,更爱恶作剧。记得有次我捅了一个马蜂窝,用*皮纸包好,带去学校。早课前夕,同学们还在闹玩。我一进教室,故意把包纸一抖落,马蜂立即四处乱飞乱窜。说来也怪,马蜂并不去蛰追其他同学,反倒对着我袭来,直追得我落荒而逃。事后我想,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害人终害己!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到处捅马蜂窝,被马蜂蛰伤是难免的,常是旧伤口未愈,新的伤口又再现。每年的八至十月,是马蜂最活跃的时期,许多马蜂喜欢在住宅楼窗台等处筑巢安家。记得十三岁那年的夏天,正放着暑假,注意到屋檐下有一个马蜂窝,起初并不是很大,没人在意,但是夏天连下几天雨后,忽然就变成接近脸盆那么大,孩子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都不敢在那里玩了,很多大人外出和回家都绕着走,生怕被马蜂蛰伤。我自告奋勇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捅完。正准备离开时,七八只隐藏在头顶的马蜂向我袭来,到处咬我,痛得我直叫。回到家时,眼睛肿得像桃子,鼻子肿得像茄子,嘴皮肿得像梨子,脸颊肿得像包子,活脱一个猪八戒,整整半月不敢出门。那次,差点要了我半条小命,伤痕至今隐约可见。

马蜂窝,全身都是宝,马蜂成虫幼虫和蜂巢均可入中药。捅下来的马蜂窝,我会迫不及待地将它卖到村里的药店诊所,换个三毛五毛,买上几本小人书或吃上几根冰棒,那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

偷*瓜

天真烂漫的童年,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趣事,就像满天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特别是偷*瓜的囧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

那年月,饭经常是小半饱,小孩子又疯玩好动,也没有零食,往往饭后不够半小时,人就饿得肚子咕咕叫,很难受!在饥饿的驱动下,我做了几回贼,偷摘*瓜填饱肚子。

那是一个暑假的大晌午,我与几个发小在野外放牛。玩着闹着,肚子又饿得开始咕咕叫了。几度搜索,几次商量,我们把目标锁在放牛地附近的辛老伯家,决定偷他家园子里的*瓜。

辛老伯家的菜园子里,有许多诱人的新鲜蔬菜瓜果:一只只红熟了的西红柿,一颗颗埋在地里的花生,一根根或白或绿的*瓜……恼人的是,他家养有一条*狗,躁烈得很。往往一有风吹草动,就汪汪地叫。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和其他小伙伴商量,决定从侧面迂回智取。为了不惊动狗,我们小心翼翼地,从屋旁绕道走后面的那条小路。一溜烟的我们,在篱笆边草丛中,蹲下埋伏好。然后,大伙死死盯住倚靠着竹席,打着盹的辛老伯。心想,天这么热,他总会回屋去瞌上一阵的。可是,等了半天仍不见他起身,眼睛半眯着,不停地摇着扇子。蹲得腿酸脚麻的我们,急得心生那个烦躁,只差喊出声来,骂道你这个死老头。

准备放弃时,不料,机会终于出现了!

辛老伯那瘦得像枯藤般的媳妇,拿着一个扫帚,叫他过去帮忙晒稻子。辛老伯刚一转身,我们就瞅准这个空隙,几个人猫着腰,偷偷地窜进菜园,正打算动手,可恶的*狗叫了。第一次偷*瓜,就胎死腹中了。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第二次,我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请来了经验丰富的隔壁邻居,外号张麻子的伙伴做帮手。

那天,也是晌午,太阳火辣辣的热。安顿好牛群,我们佯装要去辛老伯家左侧的池塘,洗冷水澡。经过菜园时,那一个个翠绿或橙*的*瓜,遍布整园,或挂或晃,或倚或躺,有的还伸出篱笆半头。美味几步之遥,唾手可得,馋得我们小嘴口水直流。可篱笆旁的*狗,似石狮一样蹲坐着,吐着长舌,吓人的很。我们都望着张麻子,让他拿主意。

张麻子瞅了我们一周,显着几分得意地说,跟在他后面,不要出声就可以,他来偷,留我接应,其余都把风。接着,张麻子从裤袋中,拿出早有备好的几块猪肉骨头,仍向*狗。张麻子开始偷了,小心翼翼的掰扯*瓜,不时传递给接应的我。四五分钟左右,我用衣服包了十多个。正欲撤退,辛老伯发现了,跺着脚怒吼着赶过来。大家吓得屁滚尿流,尤其后面那几个伙伴,脚底抹油,只顾一溜烟狂跑,谁还记得放风任务。离园子最近的张麻子和我,更是拼了命的跑,匆忙间,各自掉了一只鞋子。所幸辛老伯没有追上我们,骂咧声,也越来越模糊。

我俩连滚带爬的跑回家,狼狈至极。到家门口的时,月上梢头,估计有十一点了,躲在院外喘息了很久。父亲习惯劳作到深夜,所以没有睡,看到我进屋就盘问我去什么地方了,怎么回来这么晚。我虽然淘气,但从不骗父母,支支吾吾地说了实话。最后,当然不可避免的挨了一顿臭骂。后来读书才知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已,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我想,饿孩子偷瓜也不算贼吧?

多年后,有次回老家,我与辛老伯说及儿时那次偷*瓜的往事。他竟说,其实你们几次偷*瓜,我都没告诉过你们家大人,吼你们骂你们,都是自己解解气。我也知道你们都饿得不行,当时要追,哪能追不上?听后,我愣愣地,好久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内心感觉暖暖的,感激的泪水溢满眼眶。

秋韵

秋天美。美在她的夜,美在她的花,美在她的寂寞与豁达。

每当夜幕降下,天总是蓝蓝的,牧归的儿童一路喧哗,带着歌声,带着笑语,无知而又潇洒。

天渐渐地黑了,**的灯光从各自的家门口散向模糊的马路,而在路的另一端的两旁,通萤又通*的灯光也从各自的家门口散向这一端,那家家户户半开半掩的门,就像一个个醉汉乜斜的双眼,里面是一片祥和,透视艰辛的农民暮归后仍然的匆忙,外面是万顷萧索,秋收后的稻田,盛满了漆黑,夜也渐渐地深了,门也陆续地闭了,天空中隐约出现几丝呆滞的星光,一动不动,守候着寂寞的秋的夜晚,像是在期盼着什么,等待着什么,那是希望的眼睛,在深情地凝望。

晚来的月光无比嚣张,尽给大地染上一片朦胧,而月光如银水如霜,总让大地似有若无,若不是点点星光的提醒,恐怕连深邃的夜空也将失去。还有那九月里的梨花,开在月光下,艳在秋风中,傲然于枝头,似天上的寒星点点,加上月光的遮掩,犹如纯情的少女披着轻纱,开得虽然不是时候,却无比绚烂,占尽风光。尤其是在早晨,当大地被浓浓的雾纱缠绕,一切是那么静,静得让人心里直兴奋——环顾四周,无以入眼,树叶不再葱绿,青山不再挺拔,就连平日里,爱叫的小鸟,也怕了萧瑟的秋的早晨,而当你看到了梨树上寥落的梨花时,你才会感觉到内心的兴奋,雾只在轻轻地漂移,漂移……朦胧也在淡淡地褪去,而那如冰似水却又温柔多情的梨花,却只是静静地,静静的,开着,任晨风吹来,任万物衰败,如枯木逢春,并不需要时间的到来,心情总是坦然。它们根本就忘记了季节的替换,人事的变迁,世道的沧桑,只有豁达与深沉,就像寥廓的浩宇,又像腊月里的梅花,冷艳却灿烂,傲慢却多情。你瞧,她不正微含着双眼,羞着娇嫩的脸蛋望着你吗?还有那梨树下池塘里的鱼儿,竞也泊在水面,露出脑袋,呆呆地望着她出神呢!

再看看那悠悠的马兰花,它们洒遍海角天涯,它下面是暗绿的叶片,再下去是白皙的须根,它们深深地扎在田埂上、马路边、浅沟里……,风来也是笑,雨来也是笑,就是无情的霜雪打来,他们也只是挺腰直立,那一粒粒细小而饱满的种子,随风撒下满地,这又是千百万个细小而顽强的生命在悄悄地吸取能量,默默地等待生。它们笑得那么狂、笑得那么醉,油油的绿色总是溢在田埂上,马路边,浅沟里,给人以新生,就好比秋天里金灿灿的不知名的野花一样,灿得耀眼,香得怡人。但我最能记忆起的还是那湛蓝湛蓝的牵牛花,它不像桂花那样,生怕没人注意到,不但长在高枝上,而且有惹人的香气,似乎要得到所有人的宠爱,而我却偏偏喜欢牵牛花,说它花色湛蓝,其实是深紫,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总是那样仔细,那样认真,每朵花都是一个天然的喇叭,是如此匀称,以致连蜜蜂采粉时,也小心翼翼的,轻轻地来,悄悄地去,和牵牛花一样,静静地开,幽幽地香,要么在屋檐下,要么在篱园边,还有就是在人家的花栏里;在夏天,多半是绛紫和红白色,开得也宽敞,老练,因为夏日里日光大;而在秋季里,尤其是深秋,却很少见到,或许是因为寒冷,但只要你稍微细心,便会发现,不但有,而且都是深紫色,花开得虽然圆小,却十分玲珑,乍一看去就有怜爱之意,令人想占有却不忍折取,只好在一旁站着,痴痴地望着它,心里禁不住骂道:你这迷人的花。

有的荷花,也开在秋天里,虽然荷叶被秋风吹着枯萎,而晚开的荷花却屹立在风中,独领风骚,走过寒冷的早晨,走过孤独的夜晚,虽未曾结果,却十分洒脱,无牵无挂,无怨无悔,不像早开的荷花那样争丽斗艳,徘徊不定,而它们有的是从容与坦然。

就像整个秋天那样,虽然衰落,却有着晚开的花为它守着寂寞,又有许多多彩的花展示生命的不息。我爱你,秋。好一个痴情的美,竟嫁给萧索,守着寂寞,而你的心境是那么豁达,明朗,就像淡淡的无垠的秋夜的天空,吸引着我,让我也感觉到秋的气息,秋的洒脱。(原载《萍乡日报》,年8月27日。)

周岁庆生话风俗

离女儿周岁日期越来越近了,我和妻子似乎也越来越紧张起来。先是查找字典,搜肠刮肚地写好了请帖。女儿从一个小小七斤多的粉团,长成如今重二十多斤的屁小孩,里面凝聚着我们多少的心血和付出。我们希望宝宝学会爱,那么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他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宝宝学会付出,那么她会知道知足;希望宝宝学会独立,那么她会拥有自信;希望宝宝诚信,那么她会交到知心朋友;希望宝宝学会坚强,那么她会经历风吹雨打……我们的希望很多很多,但不知我们的宝贝,能明白父母的心思吗?这是给宝宝过的第一个生日,我们还特意给宝宝布置了整场生日宴会,每一个细节都流露着,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对你的祝福,祝我的宝贝生日快乐!健康成长!

我们芦溪的人文自然景观独特,民风纯朴厚重。民间傩文化、传统缩龙、灯彩、农民画、铜管乐等享誉国内外。芦溪水源都出自深山峻岭,河床的宽窄深浅由水势冲刷而自然

形成。袁河是芦溪县的母亲河,是芦溪县流域面积最大的常年河流,在该县境内,流径三乡四镇,全长一百一十公里,流域面积约七百七十六平方公里。袁河,时而狭窄如喉,时而冲洗成洲。到城区前,地势已趋平坦,流速缓慢,泥沙沉淀,莹澈如练,温婉的河水穿城而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芦溪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风情是我们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我国其他地区小孩周岁,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在我们芦溪,周岁宴是人生之中隆重的仪式之一。宴会前请帖、宴会上物品的摆放、宴会中的小孩抓阄都是重要内容。如请帖的写法就很有讲究:请帖是周岁酒宴前的重头戏,主人写周岁酒请帖的时间最好提前半个多月就准备,因为客人要根据酒宴的时间来安排日程。为了写好一段令人过目不忘的邀请内容,主人往往要绞尽了脑汁,我们优美的民族文字更是最富有感情的文字,客人在参加宴会之前首先看到的是这张邀请函,一张精心设计的请帖代表了对对方的尊敬,并让客人有如春风般的清新感和艺术美感的享受,有的客人还把制作精美的请帖当作纪念品收藏起来,有的还专门请人来写,那么如何写请帖呢?

周岁酒请帖的写法多种多样,有尊敬的,幽默的,古典的,文雅的等等,另外文字不要写的冗长,简练一些,动人一些,个性一些,最好是别具一格的让人能够品出其中的。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别具匠心的你把周岁酒请帖写出你的文采,写出你的风格,写出你的韵味,写出你的真诚,写出你的热情,总之表达出你的真心,对方就一定能体会得到,这是一段优美的篇章,将会给客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再者,在宴会桌上摆放的物品或糕饼都有象征性含义:弓、刀象征武功、剪尺象征手艺、书笔象征文才、线团象征长寿、白雪糕象征心地洁白、松饼象征经纶满腹、打糕象征意志坚强、玉米面饼象征驱*辟邪。婴儿的彩条袖子则源于阴阳五行观念中的红、*、蓝、白、黑五方颜色,具有安康与延年益寿的含义。

另外,在我们芦溪,抓阄礼是庆贺幼儿周岁生日的主要礼仪。在抓阄前,陈设书画、砚笔、刀剑、算盘、秤尺等器具让小孩拣取,视其喜爱,预卜日后。“抓阄”为什么要在婴儿刚满周岁时举行呢?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周岁是寄予梦想,表达梦想,确认梦想的最佳时机了。“抓阄”仪式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特有的关爱方式。希望自己的儿女健康成长,并能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所以这种礼仪经久不衰。据说孩子越小,灵性愈真愈纯因而愈准。如今在周岁宴中普遍举行抓周礼,但并非人人相信通过“抓阄”会得到什么应验,只是当作一种习俗和乐趣来进行。通过这种礼仪可以增强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之心,因而有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历一九九七年的五月十一日,芦溪夏晨,天清气爽,终于盼来了女儿生日的日子。那天一早起来,涌上脑海的是: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我要好好在检查准备情况。我首先通知早些日子订好的饭店,让他们去饭店落实好舞台布置。酒宴设在中午,我一直很反对这点,我觉得晚上妥当些,很多人家都放在晚上摆周岁酒了。但是妻子一定坚持中午,说亲戚方便点。

十点半,我们在饭店迎宾,亲朋也陆续如期而至。每个亲朋到场都和女儿打个招呼,逗她笑。估计她也知道今天是个开心的日子,她都和大家笑眯眯的,呵呵,人见人爱!后来在等客间隙,女儿有点待不住,拿起凉菜的小青瓜就啃起来,有一口没一口,大家也围观小寿星啃小青瓜的囧样。十二点整,亲朋全都到齐,我们就入席开饭。

生日宴会,女儿完全一副小主人的模样,聪明乖巧得不行,真是人见人爱,不仅一改往日怕生的弱点,大有一番小小公主的气派,任是谁可以随便抱随便亲,还奉送免费合影留念。

紧接着,“抓阄”仪式开始了,女儿一抓就拿到了书笔,反反复复试了三次,女儿其他什么都不要,就是只抓书笔。亲友们见状,都纷纷祝贺,说女儿长大一定很会读书,有出息,我和妻子听后非常高兴。面对亲朋好友的关爱,我作了激情洋溢的致谢发言。

开饭前,我们给女儿戴了生日帽。开饭的时候,吃到中途,女儿嚷嚷着挣脱妻子的怀抱,摇摇晃晃跑到了礼物堆中,拿了几个布娃娃,要拆开来玩了。妻子赶紧抱起,喂饭。刚喂了几口下去,她就不想吃了,非要自己用手去抓,因为不让,女儿就撅着小嘴欲哭!我让妻子离开,留下她自己哭。等女儿看我们都不理她了,立马不哭,过来找我,我故意板着脸,假装凶着她的样子,孩子有点胆怯了。这时,爷爷打了圆场说,今天孩子生日,不要把她弄哭了,她要玩就让她玩吧。看我不友好,小家伙又去找姥姥,看姥姥坐在旁边,马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开始撒娇!

我转过身,看着这个似懂非懂的小家伙,不由脑海中,回忆着女儿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她带给我们父母的太多感动,我不禁感慨:在爸妈的生命里能拥有你,我挚爱的女儿,真好!

故乡的美

深深的爱着我的故乡,是为她的美。

曾经都去过一线城市,人人都说大城市很美。的确,那里很美,有繁华的午夜都市,有明晃晃的摩天大楼,更有现代人的纸醉金迷。但,我却不太喜欢那些地方,大城市再美,也比不上我的故乡美。就说广州的竹吧,虽然也能叫做娇姿百态,青翠婆娑,而且,那边的笋也四季都有,但似乎总也找不到一种幽雅僻静,傲霜斗雪的竹的风韵。要么在平坦笔直的马路边,要么在富人华丽的房屋下做衬饰,要么干脆乱生乱长,随风四季飘摇,一点也不像我们这边的竹。说到林场,就有遮天蔽日的茂密竹林;说到小山,就有遍山漫野的小的山竹,就连围园用的篱笆,都是小山竹扎成的,每每看去,总让人有一种潇洒脱俗的田园风景味。

不仅是竹很令我欢喜,就是故乡随处可见的一朵小花,也叫我心醉。春天里,有百花争艳,更有百鸟争鸣,百兽惊蛰;夏天里,也有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野草,四处旺长。恐怕见得最多的,便是长在田埂和水沟旁的马兰草吧。它们的叶子四处长青,绿满了田野,绿满了路边,也绿满了我儿时的心。小时候割草时,总也舍不得将随风起舞的马兰草弄折,但又实在是想常拥有,于是便小心翼翼地采上几朵,看了又看,闻了又闻,那似葵花盘的小花冠,有红的,也有蓝的,更多的是浅蓝,中间着些微红,再在长长的花栖下添上几片碧绿的小叶,简直是一种非凡的美,你说,我又怎样能放心让它们长在田埂上呢?最后,便采上一大把,一本正经地插在酒瓶里,直到后悔地看着它们陆续地萎了下去。

小时候,当我们离开故乡的农村,来到热闹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看到那些高楼大厦,抑或灯红酒绿,我的双眼会豁然锃亮,然后在心里就会埋下一粒种子,我一定要逃离落后的农村,去城市里生活。毋庸讳言,那个年代的一个城市户口本,俨然成了身份的象征。因此,当我考上大学,去镇里迁移户口时,觉得是一份无比荣耀,从此意味着我也已经是一个吃皇粮的人了。可如今,已在城市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我,却越来越厌恶城市的喧闹嘈杂,而一旦扎进宁静的故乡,内心却觉得它越来越美,身心越来越幽静从容,故乡的清新自然,故乡的芬芳泥土,故乡的洁净水质,故乡的自在自由,故乡的天高地宽,故乡人的善良质朴,会让你觉得故乡的美,是那样实实在在,是那样真真切切。因为故乡,那里有我的根。

曾经有段时间,对于故乡的那种“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小农思想,口诛笔伐,颇有微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迈入不惑的门槛,你会觉得自己以前许许多多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与肤浅,因为身居闹市,想悠然见南山是多么的难!而若在农村,悠闲的垂钓,种花弄草,顺其自然,心涌幸福感、获得感,一切竟是来得如此简单,来得如此直接。这种美,就是故乡赠予我的最大财富与美。

其实,我不太喜欢广州的另一原因是,那里没有雪。儿时的日子里,如果少了雪,似乎成不了四季,虽然下雪天,父母不让孩子出去户外,可我们总是能找到借口,跑到户外撒野。可以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到了结冰时,还会用稻草杆吊着块块的冰片,风似的跑。

不论四季,不论四方,我都将深深地眷恋着故乡,是为她的平凡而又自然的美。当然,相对于发达地区,我的故乡似乎落伍了许多,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的故乡也和其他发达地区一样,有着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人们,他们正用着有力的双手,举托起明天的灿烂朝阳。

深深地爱着我的故乡,是为她的美。

夏夜

燥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一般,屋里作机械运动的电风扇,在沉闷的空气中像蜜蜂一样地响着,极度的无奈和烦躁充斥着整个房间。

我悄悄地搬出一张木椅,坐在院子里。外面的月光还算明朗,满天的星星,随意地散落在天空,星光忽闪忽闪的,像极了孩童们的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爬在围墙上的紫红色的牵牛花,刚才燥热的心似乎得到了些许安静,屋外似乎已没有多少炎热了。和着屋里电视机里传出来的极富节奏感的歌声,我接连伸了几下腰身,感觉有点昏然欲睡。这时,思绪滑向不知名的深处,记忆如星光罩住我,家乡的父母可好?现在干着什么?是否也像我思念他们一样,想念着漂泊异乡的我?“啪”随着细微而又清晰的一声爆裂声,我被突来的声音震断了思绪,心似要冲出胸膛,我四面张望,周围除了房间里的电视声外,还是原来那样的沉寂与静谧。我恐惧而又好奇地等待着第二声。我明白,声音就是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发出的,我警觉地环顾身边,生怕有什么危险的东西朝我袭来。不经意,我向梧桐树投去了怀疑的一瞥,我搜索的目光盯在这一颗梧桐树上,发现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了鲜嫩的新皮。毫无疑问,声音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裂开的老树皮并没完全脱开,只是张着一道长长的口子,因为结实的树干和鲜嫩的树皮把它连接起来。粗糙而又有点丑陋的老树皮半卷着,像极父亲紧握锄头的双手,老树皮下仍然是老树皮,下面的老树皮也仍然是粗糙而又带点丑陋;小小的新树皮如老树皮的心灵,置身在老树皮的里端,连同天上的星星,很是耀眼,仿佛新树皮的诞生就是为了解读老树皮久经风雨的沧桑。新树皮不停又无情地吮吸着老树皮能够给予的养分,正茁壮地成长着。老树皮没有被风雨所击倒,缘于他勤奋的拼搏。也许有一天,老树皮不得不坠落归根,但它似乎对这并不害怕,因为它知道这是大自然最伟大而又最公平的规律。

我赞叹之余是若狂的欣喜,在初夏的星夜中我看到了新生命的诞生。也许新树皮在它成长的道路中,有着像星星一样多得不计其数的挫折,或许它的命运前途注定就是坎坷,但我始终坚信,新树皮不会被这些坎坷所击垮,它会把这一切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微笑着迎接风霜雨露,不停地向上生长,生长……(原载《萍乡日报》,年7月11日。)

冬之赞

有人钟爱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春天,有人青睐热情似火、入眼皆绿的夏天,更有人赞美天高气爽、丰收在即的秋天。唯有四季的冬天,像一个弃婴,很少有人提及它,

1
查看完整版本: 拨响尘封的心弦之第一辑梦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