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西大校园里的ldquo达尔文爷爷r
TUhjnbcbe - 2020/11/14 7:52:00

行走在西大校园里,Kees的回头率一向很高。

他是学生眼里的真人版“达尔文爷爷”,花白且修剪的很整齐的大胡子、黑框眼镜后睿智的目光,观察生物样本时专注的神情。

他还是学生眼里的真人版“圣诞老人”,67岁的他脸上时刻保持着温和的微笑,道地的英语常伴着夸张的语调,说起高兴的事情就像个孩童般手舞足蹈。

他是西北大学客座教授

荷兰籍专家

科内利斯·凡·阿赫特贝格

——CornelisVanAchterberg

老师和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Kees

他来自欧洲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在去年与百年西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踏遍世界各地的山川河流,只为寻找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小虫子”;他将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又将这一切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每一位热爱自然的人们。

11月,省*府向10名在陕工作的外籍专家颁发“三秦友谊奖”,Kees位列其中。

◆◆◆

国际级的“虫子收藏家”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Kees是世界膜翅目寄生蜂尤其是茧蜂科分类权威专家。来西大之前,曾在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担任膜翅目馆长,并在欧洲最古老的顶尖学府莱顿大学(LeidenUniversity)担任生物多样性课程主讲教师。然而当他谈起自己的寄生蜂“收藏”时,这位年过花甲的学者语气却兴奋的像个孩子。

“你看,这些蜂的体积非常小,但在显微镜下它们却是如此美丽!”在Kees位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办公室中,他展示了自己和老师们共同采集、分类制作的近万件膜翅目寄生蜂标本,这些体型比蚂蚁还小、在常人看来毫无分别的“小黑虫子”,却被分门别类、整齐的安放在标本盒中。在教授眼中,每一只寄生蜂都代表着一个类群和它们特有的习性,他仅凭借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够绘制出一张生动而详细的寄生蜂形态图。

在从事寄生蜂研究的几十年里,Kees的足迹遍布欧洲、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广东、大巴山腹地、汉中黎坪……他笑言自己最喜欢去“虫子多”的地方,齐腰高的草丛深处、潮湿阴暗的森林里、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每次野外采集“收网”时,看到密密麻麻的虫子,他时常兴奋的大半个身子都探进网里查看,胳膊上、身上爬满虫子也毫不在意;在广东采集时被胡蜂蛰伤,一只手肿得有两倍那么粗,却依然用不能弯曲的手指做标本、鉴定分种。他常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能在有生之年遇到钟爱的寄生蜂并以此作为事业,在西安任教的一年中,这份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也深深感染着他的同事和学生们。

自年9月以来,凡·阿赫特贝格教授接受我校邀请,在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有关膜翅目寄生蜂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在工作期间和生命科学学院谭江丽副教授合著并出版了《致命的胡蜂》(年4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凡·阿赫特贝格教授和我校学者合作对秦岭的膜翅目寄生蜂多个类群进行研究,共同创新发明了昆虫马氏网收集头(专利申请中),共同制作归类膜翅目寄生蜂标本近号,并对其中部分类群进行了分种鉴定。这些研究丰富了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为我省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

和蔼可亲的“工作狂”

在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谭江丽副教授眼中,凡·阿赫特贝格教授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一天中,除了午饭后会出去走走,剩下的时间他都是待在工作室。”谭江丽是凡·阿赫特贝格与西安结缘的“媒人”,在她赴莱顿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交流期间,教授为她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

如今来到西北大学担任客座教授,Kees与合作教师共同讲授《昆虫学》专业课程和《昆虫趣读》全校通识课,并多次在校园内主讲各类科普讲座。Kees还和西大教师合作,指导本科学生开展西北大学基地建设能力提高项目(NSFC)的研究,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经过悉心指导,已有两名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2篇文章分别发表于SCI收录的世界上重要的动物分类期刊中。

无论面对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无论对方提出的问题是专业还是“业余”,他的讲解和教导都充满耐心。“如果你去问教授‘您是否有空闲时间解答我的问题’,他会回答你‘我永远没有空闲时间,但我永远会解答你的问题’。”谭江丽说。“他在学术上十分严谨,对待学生却和蔼可亲。”记者第一次见到Kees的时候,他正与一个大二的学生谈话,本以为他们在探讨专业问题,结果居然是在备考六级的学生在找他练习口语。“慈祥、可爱、心眼好、有活力”是学生们对这位权威专家的评价。

Don’ttakeyourselfseriously;

takeyourjob,yourworkseriously.”

不要把你自己当回事,要把你的工作当回事

这是Kees的“名言”,潭江丽说,“他的生活里没有电影,回到家里,面对的依旧是这些研究对象。”Kees就是这样一个和蔼的“工作狂”,他带给西安的不仅有那近万件珍贵的寄生蜂标本,更有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

◆◆◆

最爱展示自然之美

当谈起对西大的看法,Kees十分坦率的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喜欢老校区,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对古老的建筑物的尊重,以及人们对待校园历史的方式。而且这个校园本身是中等规模的,这一点也方便了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沟通联系。

Kees校园随拍

还有,这个校园里的动物很多,我拍摄了很多美丽的动植物。”说着,Kees不无得意展示着他的摄影作品。在他的电脑里存着数十种西大校园里的飞鸟照片,他甚至细心的整理了“西大校园鸟类指南”,标识了图片中飞鸟的中文名、英文名、拉丁文名以及生活习性,出现的季节和频次。“每天午饭后,Kees的消遣和健身就是在校园里拍各种生物。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谭江丽说,“同样的相机和位置,Kees拍的总是比我拍的好看。”

kees摄影作品

校园里难得一见的曼陀罗

或许是严谨的工作习惯使然,Kees的每一张照片,哪怕是随便的一张蝴蝶、牡丹、曼陀罗,他都很详细的标注着拍摄时间、地点和具体拍摄内容。这些照片如同一本生动的科普手册,伴随着教授浅显易懂的讲解,会轻易将你带入新奇的生物世界中去。即便是身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当中,凡·阿赫特贝格依然用相机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

Theend

Kees和他的同事所从事的寄生蜂分类研究,其最终目标就是丰富生物多样性,寻求人与寄生蜂和谐共处,并将其广泛作用于林业、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途径。“这种‘以蜂治虫’的做法在欧洲很多地区已经广泛运用,但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来这里的重要目的之一。”凡·阿赫特贝格告诉记者,他期望用自己在寄生蜂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为西安本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更期望培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中国的学生态度认真、扎实刻苦,我很喜欢与他们交流,也希望能帮助他们领会自然之美,让中国与荷兰在这一领域搭建起更深入、更长远的合作桥梁”。

本文由“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文/李琛蒋黛图/Kees等

编辑/雷桢责编/李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大校园里的ldquo达尔文爷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