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粤东前美灯笼工艺精湛出现传承危机
TUhjnbcbe - 2020/7/23 20:39:00

粤东前美灯笼工艺精湛 出现传承危机


粤东前美灯笼工艺精湛 出现传承危机


  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如今潮汕农村地区依然随处可见。粤东澄海隆都镇的前美乡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灯笼艺人一年到头地制作灯笼供应市场,但工艺精湛、工序繁杂的前美灯笼传承出现了断层危机。


  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所以竹子做的灯笼代表了“财丁兴旺”、“德泽绵长”。“正月点灯笼”是潮汕地区的风俗,每年从除夕夜开始,潮汕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习俗。正月里,不少村落有“游灯”的习俗,以祈新年五谷丰登、阖乡平安。


  到前美村下底园社的灯笼艺人陈周茂老人家里时,老人正在往灯笼上写字,只见他左手扶着灯笼,右手捻着毛笔,一笔一划,点横竖撇,落顿起收,不一会儿,一个繁体“许”字跃然纸上。据陈伯介绍,“写灯笼”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灯笼字体要圆润匀称,内容也有讲究。挂在寺庙的,要写上“风调雨顺”、“接福迎祥”等;挂在宗祠、家门口的,则要写上姓氏郡望,如林氏要写“九牧世家”,陈氏要写“忠顺世家”等。


  陈周茂老人聊起心爱的灯笼如数家珍。陈周茂的灯笼手艺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老父亲一辈子都在做灯笼,一直到90多岁去世。


  据陈伯介绍,传统的纸灯笼制作起来工序颇为繁杂,全程都是手工活。首先,得把碗口般粗的竹子削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的竹条,再用竹条编制成胚子。灯笼胚制成后,便是糊纸,要糊得平滑才容易晾干,写上字也方便。然后是写字,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清漆。上一层薄薄的油漆,不仅能使灯笼显得通透,而且能延长灯笼的寿命。


  据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时,潮汕各地都张灯结彩,灯笼几乎日产日清,前美乡家家户户都做起灯笼。1950年潮汕解放,灯笼又一次成为抢手货。改革开放后,前美灯笼再次声名鹊起,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现在,陈周茂老人从年头做到年尾,一年得做1000多盏。陈伯制作的灯笼除了卖到潮汕各地以及香港外,半成品灯笼胚按压后还卖到马来西亚,再由那里的艺人加工完成。


  虽然供不应求,但现在前美村做灯笼的人并不多,而且都是中老年人,最老的有88岁。说起传承,陈伯叹叹气说,这种精细手工活,费时、利润又低,孩子们都出外工作了,谁愿意耗这个时间啊。以前有外地的人想给陈伯做学徒,但学做灯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少也得一两年,最后年轻人放弃了。


  与介绍灯笼手艺时的眉飞色舞相比,陈伯说到手艺传承时神色暗淡了许多,他说:“到我去世了,这门手艺也就没有了吧。”陈周茂老人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抢救、保护前美灯笼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也希望年轻一代能更多地了解喜爱上民间工艺,使灯笼这一手艺得以传承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粤东前美灯笼工艺精湛出现传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