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完课后,你做到”正面管教“了吗?
现在社区学校的家长学堂经常有关于正面管教的课,上课时我们肯定是觉得醍醐灌顶,备受启发,可在实际运用中,你践行了吗?你的家庭教育有进步了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正面管教》。该书是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尼尔森(美国)书中讲述的主要就是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我们先看一下百度百科上写的内容简介: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们将通过正面管教家长工作坊帮助家长学会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30多年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正面管教》的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万册。
从简介上我们可以得知这本书非常畅销,已然成为了时下的主导教育思想,相关的培训也不少。
听了老师们讲的课,我们都觉得很好,都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听完课的那段时间也会相对和善而坚定,可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又重启出厂设置回到初始状态,也有些家长把正面管教与自己的平常的教育相融合,但完全能够做到的应该很少,至少我不认识这样的家长。
02做不到正面管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家长在自己的已知(包括知识和观念)和能力范围之内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尽最大的努力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合格的父母。
每一种教育方法的运用都需要相应的技巧,且在不同情形针对不同的孩子使用的方法也不样。正面管教听起来很美好,理论上也很管用,可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专门做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这个,且在学生与教师成员配比合理的情况下,正面管教是可以实现的。
但对于还有很多其它事务忙碌,且孩子已经对以前的管教方式有深刻记忆的情况下,运用正面管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要长期坚持。几次下来,因为种种原因若没成功的话,有些家长肯定要放弃了。
从而又回归了之前的治标不治本,但见效快的方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做到正面管教有个前提条件:家长的对正面管教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且有时间有好的心态去运用,另外家庭的教育观念也要统一。
显然大部分家庭没有这个前提条件,最后接受了正面管教熏陶的家长最后可能和我差不多,状态好时正面管教,状态不好时还是要吼一吼(如果孩子已经有些顽劣了,我觉得在有些时候还是要使用一下“大棒”,唬一唬,但只是唬一唬不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家长心里要有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场面控制下来之后,一定要讲清道理。)
孩子上小学之后,确实是要渐渐地放弃“大棒”了,以平等沟通协商各种解决方案为主。
做好家长不容易,家长也需要关心,家长也需要自由空间,天天谈正面管教,可作为家长的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好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按书上的方法去执行,也不要纠结,正面管教也是可以简单地理解和执行的。
03揭开正面管教的神秘面纱,简单地去理解去践行
正面管教也好,成长型思维也好,都强调一点:说话方式的转变。同样一件事情正着说和反着说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比如:
小红帽去山上采蘑菇,采了满满一篮又鲜又嫩的蘑菇,虽然在回家的路上被蜜蜂蛰了一下,但比起采到蘑菇的喜悦,这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这件事换一种说法:
小红帽去山上采蘑菇,采了满满一篮又鲜又嫩的蘑菇,但回家的路上被蜜蜂蛰了一下,采到蘑菇的喜悦,瞬间荡然无存。
通过对比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两种表达方式所呈现的不同状态,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郁闷。
这一点具体讲是说话方式的转变,实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常说的凡是往好的(或坏的)方面想,往好的方面想可以让心灵得到慰藉,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烦躁郁闷。
有一个所有家长都经历过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以前老人经常用骂或拍打地板(或其它碰到孩子的物品)来安抚孩子,结果每当孩子摔跤了,就骂和拍地板,而不找自己的原因。
但如今的大部分家长们的处理方法不一样了,都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告诉他们磕磕碰碰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摔一摔就长大了,动作就更灵活了,以后吸取经验就摔得少了。
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若能做到正面积极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和看问题,就已经很棒了。说来说去,把玄乎神奇的正面管教通俗简单地概括无非是:
禁止身体和语言暴力,按原则办事,和善坚定地处理;尊重孩子,积极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