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也是“仲春”的开始。
“惊蛰”二字,
既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又代表了汉字的意境之美,
述说着“春雷炸响,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给予人无尽想象的空间。
对近日的魔都来说,
气温正在气象意义入春的
达标线上反复“试探”,
春天越来越近了,而初雷也在不远处。
惊蛰节气的主要标志就是
暖湿气团开始频繁活动,
气温一日暖过一日,
打雷、落雨也会时常出现。
通常,上海的初雷、入春
就发生在“惊蛰”时节。
以徐家汇站为例,
上海全年各月份均可能出现雷电情况,
其中11月至次年2月发生较少,
3月起有增多趋势,
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7~8月。
常年平均初雷日在3月中旬,
即“惊蛰”节气的第2候。
为何初雷容易在惊蛰现身?
对上海而言,“惊蛰”节气
大多处于冬末春初的季节转换阶段,
也是天气系统频繁更替调整的时期,
当寒冬悄悄退场,暖湿气团日趋活跃,
雨水逐渐增多,此时,雷声初显,
和大地湿度的逐渐增高
促使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或
北上的暖湿气团活动过于强烈、
过于频繁有关。
说到惊蛰,有两则误解不得不提。
一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然而,上海动物园和自然博物馆的“虫虫专家”都说,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真正使冬眠的虫子苏醒的,是气温的回升。因此,“惊而出走”改为“暖而出走”更合适。
二是,古人认为春天的斑鸠或布谷是由老鹰变化而来,因此称惊蛰第三候为“鹰化为鸠”。其实,大型猛禽在二三月开始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鸽科鸟类开始鸣叫,古人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时分,
虫子们吹响了从土里钻出的号角。
在魔都,能看到哪些虫呢?
黄尖襟粉蝶算是一种,
它是东亚的特有物种,
上海城区内时常可见。
黄钩蛱蝶也是一种,
它们以成虫形式越冬,
躲在墙壁缝隙或石头下面,
此时也会出来晒晒太阳,
但因为气温较低,
还是会呈现呆呆的样子。
池塘中,蛙类也随着天气变暖而活跃起来,开始交配、产卵。清亮的水池中,有时能看到很多黑黑的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卵了。此外,蝉、蜜蜂、螳螂、锹甲等,也都会在惊蛰后开始更多“露脸”。
惊蛰过,蛇出没。从冬眠中逐渐苏醒的蛇,会渐渐地活动开筋骨,中午或下午气候温暖时会出洞呼吸新鲜空气。刚刚出眠的蛇采食的主动性很差,有些动物园会对蛇进行人工填喂食物,帮助它们迅速恢复胃肠功能,引导蛇自己采食。不过,刚结束冬眠的蛇一整个冬天都没使用过自己的毒液,浓缩的毒液毒性会大一些,去野外踏青可得万分小心。
医院中医科俞捷医师说,
虽然已是三月,气温逐渐上升,
但仍不可肆意减衣。
由于自然界经历了漫长的冬季,
大地仍处于冰雪初融、
万物犹寒的状态。
气温的小幅波动,
往往被称为“倒春寒”。
春季本是呼吸道疾病频发的季节,
若此时不慎得病,便易迁延不愈。
此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