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男子6岁时误吞哨子,怕被骂瞒了20年害怕
TUhjnbcbe - 2025/3/10 20:05:00

当孩子受伤的时候,父母要给他拥抱。

而不是用责骂,在他的伤口上撒盐。

作者

李核桃

看到一个毛骨悚然的新闻。

深圳,一个26岁小伙子肺炎再度发作,医院做支气管镜检查。

医生在他的右下叶支气管处找到了一个被脓痰包裹的哨子!

原来,他在6岁时不小心吞下了这个哨子,但因为怕责骂,就没敢告知父母。

这些年来,他一直饱受哨子的折磨。肺炎反反复复发作,说话也有气无力的。

得知情况的医生立刻展开手术。

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取出了这个折磨了他20年的哨子。

20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硬生生拖了20年!

一时不知该心疼他,还是该责怪他。

可20年前,他也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我们又能怪他什么呢?

网友一边同情他,一边又觉得很有共鸣:

“我能理解他。如果是那种很会责怪小孩的家长,挨打不可少就算了,以后十多年每次骂人都会用来说事。”

哲学家罗素说过:

“孩子不坦诚,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有一类父母,总是在无形之中伤孩子最深——

当孩子犯错或者遇见麻烦的时候,他们想到的不是了解孩子的委屈和难过,而是数落、责怪、打骂……终于把孩子越推越远。

孩子宁愿委屈自己

也不愿意看大人的脸色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说:

“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当孩子惹事后,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怎么看?

动辄被责怪的孩子,宁可打落牙齿和血吞,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他的故事。

小学二年级时,他在厕所被三个男生打,班主任通知了父母来学校。

弄完学校的事,父母带着他回家,一到家妈妈就恨铁不成钢地骂他:

“怎么就沦落到被三个同学打的程度?还打了好几次!你是没嘴不会求救啊?还是没手不会还手啊?怎么生了个你这么没用的孩子……”

劈头盖脸地被骂了20分钟,他一声都没吭,只是回房间默默哭了起来。

这次经历过后,他确信父母是不爱自己的,整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阴郁,无论出什么事,都不再像以前一样和他们诉说。

直到一次更严重的霸凌发生在他身上。

上三年级后,学校那帮混混依然每天找他麻烦,而他从未和父母提起过。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刚走出校门口就被其中一个人推倒在地,嚷嚷着让他把新买的运动鞋脱下来给自己穿上。

那一年,他10岁,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自尊和屈辱。

被那个人拍头的时候,他想到了每次被他们踢踢打打、想到了每次被欺负完回家还要被父母责骂。

种种不堪回忆让他突然爆发,狠狠回击了对方一拳。

但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被那帮人打晕过去,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才康复。

那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伤痛。

后来直到成家立业,他也没和父母和解。

网上有个问答:出了事不敢和父母说是一种什么体验?

高赞回答说:

“骑自行车摔伤不敢说,从楼梯上掉下来摔到腿不敢说,被开水烫伤不敢说,被狗咬肿不敢说,生病了不敢说,被蜜蜂蛰了不敢说。

因为说了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得到加倍的责骂。”

比受伤更痛的是,孩子出了事,身后没有救援者。

起初他们只是在外面受了委屈,可坦白后,还要承受亲人的唠叨、责怪甚至一顿打骂,痛苦反而加倍了!

也许在我们看来,孩子真傻,不过责骂一下,怎比得上那些伤可怕?

可在孩子看来,盛怒之下的父母,比任何伤口都可怕。

他宁可身上流血,也不愿意心里流泪。

大人越严苛,孩子就越沉默

孩子惹事时,父母情急之下训两句、打两巴掌,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的疾言厉色给幼小的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河南有一个男孩,在曾祖父家逗小狗时被抓伤,他没有告诉家人。

后来他和另一条小狗玩耍时,小狗舔舐了他的手,刚好舔的地方有一个伤口。

但因为怕家长吵他,他仍然没有告诉家长。

两个多月后,他突然出现怕风、怕水、怕光等症状,继而又躁狂、四肢痉挛,送医后被诊断患了狂犬病。

但因为错过了打疫苗的最好时机,抢救无效死亡。

为什么孩子宁可独自担惊受怕、也不求助于父母?

教育学博士钱志亮说:

“是因为本能的逃避和害怕。毕竟说出来的代价太大了,会被骂、被批评、不被爱、不被理解,所以他们干脆就不说了。”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肚子疼,周末吃完药好了一些,但到周一又疼得厉害,医院。

妈妈就骂她“故意装死”,想要逃学。

她怕妈妈再骂,就不再说疼了,乖乖上学去了。

整整一个星期,她一天比一天疼,晚上疼得出冷汗,但她硬是再没说过一句疼。

直到周五她晕倒在学校,医院,才发现得了急性阑尾炎。

因为延误治疗一周,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直接送到ICU,父母赶到的时候她已经陷入昏迷。

又过了一会儿,她连心跳都没有了。

抢救了41秒,才从死神手里捡回一条命。

接下来开刀,住院,休学。

肠子烂得严重,被割掉了很多,一直到现在她的肠胃还很脆弱。

这件事之后,她妈妈就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敢骂她,她做什么都支持,就算她有过分的行为,也是用很温柔的语气跟她商量。

她在宽容的家庭氛围中,反而一改之前的内向自闭,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虽然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她却觉得自己“因祸得福”了,反而感恩这场遭遇。

到了生死关头才重新思考亲子关系,这是一个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败。

一个家庭里,大人越严厉,孩子就会越恐惧。

越恐惧,他就越想逃避、隐瞒。

出事后,孩子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

从来没有人告诉他,父母的严格或许只是为了让他吸取教训。

也没有人告诉他,父母虽然责骂他、打他,但依然是爱他的。

他只是在被怪、被骂、被打那一瞬间,单纯地感受到了害怕,而非爱。

养出一个畅所欲言的孩子

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

李玫瑾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遇事不敢告诉父母,是因为父母的应对方式让他不敢畅所欲言。

养出一个对父母无话不谈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别急着怪孩子,先听听他经历了什么

很多家长有一种奇怪的逻辑,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了,总是首先数落他:

“你不乱跑/不淘气/不去招惹它,怎么会如何如何?”

“早跟你说过了,你偏要如何如何,现在傻了吧?”

“活该!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孩子受到伤害时,恰恰是最需要抚慰的时候。

但有的家长似乎生怕被指责教育不到位,遇事总是率先怪孩子。

“一坦白就被怪,所以不坦白就不会被怪”,孩子有这样的认知,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无论孩子惹了什么事,我们首先要摒弃的就是数落、批评、责怪。

不妨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别着急,慢慢说。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救援者,而不是一个训导者。

不必担心被责怪的孩子,才不必费尽心思去隐瞒。

别敷衍孩子,不论他说什么都认真回应

微博上看到一位妈妈,孩子无论大小事都跟她说。哪怕胳膊上刮了一个红印子、被蚊子咬了一个包,也要告诉她。

妈妈虽然有时候会感到烦,嫌孩子一点芝麻绿豆的事也要分享,但还是会认真听他讲自己的想法,认同他的情绪。

孩子因此很愿意分享自己,每天放学都叽叽喳喳地说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跟家长分享,是因为家长只把他当小孩子应付了事,没有当作一个真正的沟通对象认真回应。

谁愿意热脸贴冷屁股呢?不被重视的孩子,久而久之也不愿意“上杆子”坦陈自己。

认真聆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共情他的每一次感受,得到响应的孩子才不吝于表达。

别质疑孩子,让他感受到爱和信任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瑶妈妈,经济条件不好,女儿向她索要校服费,她都要训斥一番。

后面只要易瑶一提到钱,她就以为女儿变着法地要校服费,不给钱还骂她。

易瑶就再也不想提了。

即使后来得了妇科病也不跟妈妈说,自己偷偷找小诊所解决时被同学撞见,这才引发了校园霸凌,酿成悲剧。

爱的最好证明,是信任。

一个被无条件信任的孩子,才会信赖父母,遇事敢仰仗父母。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质疑、羞辱、失望,那么他在自卑的同时,也会本能地远离,不愿意再去大人跟前碰壁。

所以,无论惹了什么事,我们都要让他知道:

爸爸妈妈相信,这绝非你本意,接下来我们看怎么解决这件事。

因为信任,孩子才能消除顾虑,才敢事无巨细地告知。

在“6岁吞下哨子,26岁才取出”的新闻下面,有个网友的留言深入人心:

“我以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受委屈、受伤了,一定回家,要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解决,保护你。”

是啊,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

他委屈了、受伤了,父母也是他最该信赖的人。

被温柔以待的孩子,哪怕有一天犯错了、闯祸了,也敢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把父母当作第一倾诉对象。

因为他知道,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能被尊重、被倾听、被理解、被信任。

不必担心被责怪而畏首畏尾。

点个赞吧,希望更多家长明白:

敢面对父母的孩子,才敢正视自己的经历,才能生出大无畏的勇气,勇敢向前!

1
查看完整版本: 男子6岁时误吞哨子,怕被骂瞒了20年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