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讲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是家庭的核心和情感纽带,多少父母为孩子倾尽一生的力量,就是希望孩子未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从情感的角度讲,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一切,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让孩子能够多读书多受到良好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巴不得孩子整天钻在书堆里不出来,吃饭父母做好,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也希望孩子少与其他同学玩,以便多节约一点时间好学习,甚至有的周末也需要补课,大人们经常监督孩子写作业,就怕落后了,父母对结果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执行方法上就存在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毕竟每个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先不谈对错,我就以我个人的成长教育经历来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刘庭江本人出生在80年代贫困落后的农村,经过努力学习,后来上了财经大学,从农村走到城市,从小城市走到大城市,从普通员工到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从普通公司到世界强企业,创办过几家公司,虽然后来由于市场剧烈震荡和其他很多原因出现了问题,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已经无妨,成功失败都是良好的教育,一路走来,虽然弯路不少,辛酸不少,但很多方法还是值得借鉴,对目前孩子教育偏颇的问题也有太多个人的看法,我们就从企业的角度倒回去看孩子需要懂得什么才是最好的人才,毕竟孩子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是要工作的!要么是工人,要么是老板,总之都是要做一项工作或一份事业!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知识
每位家长都知道知识的重要,知识真的重要吗?知识到底是什么大家去思考过吗?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能考高分就是有知识!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多读课外书就是有知识!有的家长认为多带孩子出去图书馆博物馆就是有知识,有的家长认为带孩子出国就是有知识、、、无数种答案!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把知识分成两种,主动知识和被动知识,主动知识就是孩子出于某种兴趣,某种危机渴望得到的知识,推动力量在于孩子自己的内心,被动知识是外在力量趋使孩子去获取的知识,推动力量是父母,老师等!因此主动知识具有非凡意义,被动知识很多时候毫无价值!所以孩子的知识就看是主动知识还是被动知识了!
比如我们小时候读书,书非常少,就几本书,作业都是做书上的,量非常少,放学后工作就是割草(喂牛喂马)和烧炭(将木材烧成木炭取暖或卖钱),接下来看看我们的主动知识:
1、为什么要努力学好数学?因为首要问题是算账,0.15元1斤木炭,假如85斤或者斤半怎么算的问题,如果别人少算钱给自己又怎么办呢?因此不学好数学能行吗,还有闭火的问题,过早了,烧出来的木炭烟大,被客人被砍价,只能0.11元,0.12元一斤,产量高了,但单价低了,如果闭火晚了,有部分木炭烧成了灰,质量是好了,但产量低了,就算0.16元,.0.17元一斤最终可能也不划算了,最终需要平衡这个事情,就得反复计算闭火的时间节点、、、因为有事情存在要解决问题,那就必须从自己内心出发主动去学习数学,内心有危机感,不懂被人少算点钱,辛苦就白干了,不学好数学那怎么能行,这一年我9岁不到!因此作业做得不多,但成绩却会非常好,这就是主动知识!
而另外一些孩子为什么要读书,他会说,父母让他去读,老师让他要把作业做好,这属于被动知识,外部力量无论怎么压,因为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读书来干什么,父母一般会说以后可以当官,可以有钱,孩子对官和钱同样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毫无概念和意义,没法转化为主动知识!
木炭2、为什么要读好书?
除了烧木炭(烧炭有时间周期,把木材装进炭窑后有5-8天的燃烧期和闭火期,这期间就要拼命割草做一些储备,以便砍柴,背柴和装窑以及出窑耽误的时间)以外就是长年累月的割草,割草是一年四季都要完成,没有春夏秋冬,没有天晴下雨之分,春天草短,夏天经常与狂风暴雨为伴,秋天草枯,冬天寒冷,经常都会与毒蛇见面,被蜜蜂蛰,被树叶上全是刺的某种动物蛰,被水田里的某些动物咬,还有就是草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会充满危险,有时被摔伤而不敢对父母说,手上腿上的刀伤、疤痕几十个作为最好的印记与自己终身为伴了,这些岁月属于8岁到11岁的日子、、、在此恶劣情况下,读书成为唯一摆脱这种命运的强大驱动力量,书上知识太少怎么办?那就采用一种知识反复琢磨它的多种可能性,最终各门成绩都非常不错!
割草此外,由于经常在小河里,森林中,山顶上,悬崖峭壁间度过童年时光,对大自然充满无比热爱,因为只对割草的结果负责,草割好后,想做什么做什么,反正没人管,有时会对一群蚂蚁的团队工作看上个把小时,有时看着一条小蛇吃掉一只很大的野鸡,也会看上半天,还有无数的动植物生活习性也都会沉迷其中细心观察,由于热爱和情趣没被任何人打扰,也没有时间限制,为后来学习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寄生,共生、竞争等生态学打下良好基础,对于生态系统有一种独特的深刻认识,后来从事商业,直接将自然生态系统搬进社会商业生态系统,一套非常完整的商业智慧和逻辑深深刻在内心,为学经济学,金融学,营销学、管理学,商业运营等铺垫了完整的模型,产生强大的领悟性!30多岁的自己,虽然现在算不上什么大的成功人士,但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未来是有很大帮助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从上述两方面来看,都属于主动知识,要么我遇到了危机需要去解决而学知识,要么我有无比的兴趣去探寻我想要的知识,总之都属于主动知识!
后来到达初中高中后,书本知识仍然很少,练习题也不多,什么课外资料更不懂得叫什么东西,就那物理学为例,想要成绩好,又没有外在的知识补给,怎么办呢?我就一个问题反复延展和增加它的可能性,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磁场物理,天体物理,原子核物理等每个领域就做少量题目,反复研究,考试时无论怎么考,反正不会差,最大的好处是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很多年都过去了,几乎所有的公式都还记得,并且还会运算,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但凡涉及物理有关的,我还能够从原理上为他人讲清楚物理现象,而我的爱人同样财经大学,多分的高分进入财经大学,如今提及物理学的力学,场论,数学,生物学等似乎都忘的没有概念了,更谈不上场景应用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出在我学的是主动知识,绝大多数人学的是被动知识,为什么要学习,因为要考高分,目标追求的的高分,家长这么认为,老师也这么认为,全社会都这么认为,外部力量趋使孩子朝这个方向走,最终把目标搞错了,因为高分根本就不是什么知识,而知识本身要么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或规律,要么是自然科学的本质或规律,而学生脑筋里既然装的不是社会或自然的现象,规律或本质,那么就意味着思维容易被架空,因为不知道高分对应什么实际现象或本质,时间久了,很容易就全忘了,变得什么都不懂了,而学生当时学习这些知识却花了大量宝贵时间,最终这些知识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多可惜呢!
英语就像本人学习英语就是被动知识,我实在想不清楚它有什么用途,虽然未来我知道它有用途,而实际中听、说、读、写如果我不会,我照样吃三碗饭,而没有愧疚感,也不会觉得这个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搞明白了会对我认识自然和社会有什么意义,因此,就完全死扛,因为老师说要学,同他同学说必须学,怎么办嘛,那就学,结果花去了所有课程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其他所有科目才分了一般时间,而一门死英语就花去一半时间,最终高考也就73分(分的题),由于是被动学习知识,将就把大学应付了,最终走入社会,从事企业工作后,照样忘得一干二净,可是这当时是花了很多心血和如此多的代价的,结果照样什么都没得到,多可惜的事情,如果把学英语的时间花在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或者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领域那可能还能创造更多的东西,很多朋友学习知识就与这个类似,属于被动知识学习,无论父母老师要求有多严格,老师有多严格,也不管购买多少参考书和学习资料,最终一旦离开全部归零!这就是被动知识没意义的地方,除非能够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让内心认可,否则,假如自己是英语的一头猪,不管多少力量把我往树上推,因为没有爪子,最终的结局我就是要往下跳,哪怕摔伤我也往下跳,而其他科目我是猴子,我有爪子,不用扶我也会往上爬!因此,被动学习知识犹如扶猪上树,没办法扶上去的,老师告诉猪,说上去了以后有地位,有高度,猪说,我恐高,稳不住,我宁愿在地上跑,在地上跑是我的属性!
这样的现象如今更是愈演愈烈,孩子变成被动知识的学习者,孩子不知道学来干什么,也不知道对应着什么自然或社会现象,更不知道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话无论孩子学了多少知识,最终一切都将变得苍白而无意义,只有从孩子自身出发,从孩子内心出发的主动知识才会让孩子变得强大!
二、常识
常识就很直接了,就是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一般性规律或原则,但这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社会科学世界,当情感遇到常识产生矛盾时,很多人都无意识选择情感而不尊重常识!举几个例子。
1、我上大学时,一位同学用热水器(电老虎,有10多厘米长直接插在容器里烧水的那种)插在温水壶里烧水,水烧开后就会发出响声,从而确定水是烧开了,但是有一次,水已经翻滚,但他就是不响,可能是坏了,我就把这插头拔掉,同学就问我,响都没响,水没开为什么把它拔了,没烧开的生水是不能喝的,我说水已经很翻滚了,确定是开水了,我跟他说,农村烧水看现象,只要水翻滚了就确定水烧开了,他没这个常识,反正不信,继续烧,直到几分钟后把水壶烧爆为止,我告诉他,而这个热水器是因为水烧开了才发出声音的,水开是发声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发声水就开,如果这个那天坏了,烧到30度它就发声了,是不是就说水开了呢?解释半天才半信半疑接受,但内心还是不服!
电热水棒2、有一位企业家朋友,几乎没有文化,一次吃饭开玩笑打赌,堵他写一个大写的“贰”字,写得出来每人帮他喝一杯他输掉的酒,他想了半天,在兜里左抠右抠悄悄抠出一张贰拾圆的钱,然后假装不小心把牌掉地上去捡牌,借机捡牌时顺便看一下钱上的“贰”,哪知把钱拿错了,拿成一张10元的了,并且被其他朋友发现了,太搞笑,最后说不算!就是这样一位身价过亿大老板可以说知识文化是严重不合格的,但他常识能力很强大,一次出差在外,临时需要去政府多个部门办很多事情,就叫下面的一位知识丰富的研究生员工去处理,但凡需要关系的他都提前跟相关部门打了招呼,结果这位研究生还是搞的一塌糊涂,后来不得不提前两天回来处理,因为他对整个城市几乎所有国家的功能机构以及职能部门的常识性问题了如指掌,什么事情该找什么部门的哪个人,效率最高都非常清楚,并且深刻知道一件大的事情从哪里开头,那里结尾,怎么实施也是非常清楚,因此回来后处理事情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结果之完美让人佩服,原因在于他对国家职能部门的功能常识非常熟悉,而那位研究生对政府单位的基本功能常识不熟悉造成的!这就是没有知识文化也能做大事的原因,因为对社会常识或自然常识懂得多!
与企业家们吃饭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常识是多么的重要,当我读小学的时候,学到亚马逊河,也知道北京天安门,可是我对亚马逊河的认知就是我家门口那条只有四五米宽的河的延长版,北京就是乡镇上那条只有米长的街道再加上几栋瓦房的加强版,那如果我终身没有机会去北京或了解亚马逊河,那么,我对别人描绘的亚马逊河和北京城就是家门口的小河和乡镇的模样,人家去真正去过北京或见过亚马逊河的人听到我的描述,会直接笑死我,一句话,没常识!而这种没有常识的现象在真实社会中却是非常之多,换个角度就容易成为毫无常识的无知者,很多人只是不愿去思考,不以为然而已,都自认为自己懂得很多!
对实际本质缺乏认知就是没常识,因此对于孩子,让他接近事物的真相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常识来源于事物的真相,今年我组织了一次孩子户外探险活动(纯免费,就是邀请大家一起玩),就是去探野生溶洞(未经任何开发的溶洞),我邀请中国石油专家,喀斯特溶洞研究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林博士做为地质解说员,孩子及家长普遍反响不错,孩子得到了体验,学到了地质知识!
为什么要探野洞?因为未经任何开发的地下溶洞才是大自然的本质,没有那么完美,也没有那么糟糕,一切都是如此朴素,加上林博士客观回答了孩子及家长们的任何地质问题,包括成因,构造,地质年代等无数问题,最终把大自然的真相告诉孩子,也就意味着让家长及孩子知道溶洞的常识真相。而不是去看已经开发好的溶洞,那不是自然的真相和常识,很多是灯光打上去的漂亮,很多是水泥钢筋、塑料、泡沫做上去的假自然,最终是对孩子的误导,那是远离常识的东西,还有就是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基本上就是拍上几张照片就以为知道了真相,孩子有常识了,这是多么错误的看法,正如父母让孩子看到一辆车就意味知道车的真相一样,其实最该让孩子真正知道的是车为什么会跑?为什么会听人的话?力气来自哪里等等?这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与林博士主张探寻野洞的观点,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大自然的常识和真相,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原始溶洞一个成功的人,他可以没有知识,但一定不能没有常识,如果没有常识,如论再多的知识都很难取得成功,这就是人们看到的某家孩子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等知识都很丰富,好像都混得不好,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常识的东西认识的太少的问题!
三、见识
见识范围就会更广,既要包括知识,也包括常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交往能力等等,所谓见识并不是只看到的一切,而是有意见的知识和智慧的称,就是遇到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这些观点和立场与常识相符,也就是能够站在事情真相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不懂这个逻辑,以为见识就是让孩子多看世界,将见识理解成看到的知识和现象,这是不够全面的,鼓励孩子有见解的所有知识,孩子为了表达观点和见解,就会努力去寻找对这个见解有利的条件支撑自己的想法,孩子就会从被动知识转为主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只要经常发表见解,那就经常会出错,于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或其他环境的帮助下,不断得到纠正,直到与事情真相或常识相符为止,久而久之随便讲出来的话都是经得起检验的,科学规范的,有哲理,有深意,这样的孩子就很让人尊敬,别人就认为这孩子见多识广!
孩子要有见解有见解和观点的孩子更容易成长
假如不是这种逻辑,把孩子见的世面多理解为见识,会是什么后果,一位亲戚(20多岁的小伙子),他的父亲想让他以后有出息,前几年就让他跟随我们的步伐,让我们带一带,我们也尽心尽力去帮助,去搞什么商务谈判都叫去,接触各行各业中高层人士,无论之前跟他将注意什么,他脑筋不在商业的角度,而在陌陌,斗地主,王者荣耀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