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作家林奕含去世已经过去了一年。
09年以满级分考上台大医学系,后出书成名的她在26岁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3岁的她被补课老师诱奸,受到长期的性侵。
她因此不得不与抑郁症和恐惧抗争,顶着痛苦将这段黑暗记忆写成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表面上看,就在一切似乎都在变好的时候,刚结婚一年的林奕含还是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热爱文学的她任灵魂流淌在字里行间,而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纳则寄情于影像。
她把自己的真实经历自编自导出来,拍成了电影。
《信笺故事》
这部片子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展映过后就得到广泛好评。看中了它的HBO抢下了版权。
它不仅通篇讲的是真人真事,就连女主角的名字也用的是导演的本名。
詹妮弗·福克纳曾耗时5年,走访17个国家,收集了个小时的电影素材,制作了一部聚焦女性的系列纪录片《起飞:自由女性的自白》。
而且她也是一位大学教授。
电影中,48岁的她事业有成,和订婚了3年的男友感情稳定,即将修成正果。
母亲的夺命连环call把她推回了往事的旋涡。
詹尼幼年写的信被母亲找到,里面的内容让她无法释怀。
起初詹尼还不以为意,只是用“与年长男人的初恋”轻描淡写的概括。
13岁时,詹尼被父亲送去参加马术集训。
马术教练格拉夫人和田径教练比尔是一对恋人。
他们一个是已婚女人,另一个是离婚男子,这种感情外人不能轻易理解,但詹尼却不同。
这两个人既是詹尼心中的榜样,也是她眼中异常般配的灵魂伴侣。
在这里,她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快乐的暑假。
等到开学回到家,并不理想的家庭氛围给她造成了一定的落差。
5个孩子里,最令人省心的她恰恰也是最被忽视的一个。
各种严格的条条框框和父母总是自认为正确的态度,让她的心早已飞向了另一个地方。
比起自己的家长,格拉夫人和比尔更尊重詹尼,他们以诚相待。
孩子总是喜欢被当作大人的感觉。他们抓住了这一点,也就套牢了詹尼。
于是几乎每个周末,詹尼都会奔入他们的怀抱。
骑骑马,吹吹风,感受田园质朴的美好,沉浸在归属感带给她的幸福之中。
有一天,詹尼同意留在比尔家过夜。
别有居心的成年男子和小女孩独处一室,后果可想而知。
用诗歌吸引她的注意,关切地给她盖上毛毯,接着以欣赏她的身体为借口让她脱掉上衣。
成年人的套路,小孩子哪里招架得住。
习惯性服从教练要求的詹尼照做了。
放长线钓大鱼的比尔不心急,他不断地使詹尼相信他会是可以依赖的英雄。
只有孩子能够爱得那么纯粹。比尔对詹尼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循循善诱之下,比尔渐渐得手。
不知如何拒绝的詹尼任由对方探索着自己的身体。
到了这种情况,她仿佛是没有准备就上了考场的学生,担心老师会因她的表现而失望。
如同林奕含在书中写道的“他硬插进来,我却要为此道歉。”
这部电视电影中由于含有这种孩子与成人的性场面,评级为不适于17岁以下未成年观看的TV-MA。
片头也着重进行了强调。有观众看了真的会很不舒服,即便是电影,冲击力也太强。
导演本人声明,小演员在拍摄中绝没有被触碰身体,做出反应的表情也因为导演让她想象被蜜蜂蛰到之类的情景。
直观和裸露的镜头,都是由成年替身完成。
比尔精心营造出了和谐浪漫的假象。
他们牵手、接吻、看电影,就像是谈恋爱一样,詹尼也一直信以为真。
不知他们的这种关系持续了多久,詹尼拨给比尔一通电话,快刀斩乱麻。
做出这个选择不代表她看清了现实,她反倒引以为豪地觉得她是在掌握自己的命运,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如此。
影片中时而会穿插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年詹尼和幼年詹尼带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彼此质问与争辩。
面对来自几十年后自己的一声声“为什么”,小詹尼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他说他爱我,他哭了,他又给我写了好多封信,是他放不下我,而我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谎称是虚构的,老师给我打了个A。
她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说“我是赢家”,主动权在她的手里。
她给自己编了一套成功洗脑程序,小心翼翼建起了一圈栅栏,保护好她仅剩的自尊。
直到40多岁,她还是痛恨被他人同情,痛恨被称之为受害者。
主观上的扭曲,让回忆都可以骗人。
多年后再读起自己13岁的作品,她脑海中浮现出的自己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但母亲给她看过童年照后,她才意识到,其实自己当时比印象中还要小得多。
每次被性侵过后,詹尼都会呕吐。
格拉夫人和比尔甚至曾提议来场四人行,包括詹尼,再加上另一个年龄大一点的未成年少女艾瑞斯。
詹尼答应了,可是去赴约之前她吐得厉害,母亲让她在家休息,对方的4p大计不了了之。
躺在床上的詹尼不出几个小时便痊愈了。
原来心理上的拒绝已经投射到了生理反应。哪怕她再强迫自己顺从,身体都替她做出了诚实的答复。
反胃、恶心、畏惧,才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她不是唯一一个遭殃的女生,不会是最后一个,更算不上是最特别的一个女生。
三十多年后,比尔成了德高望重的知名教练。
在他荣获杰出公民奖的那天,詹尼不请自来,出席了晚宴。
两人再次相遇,比尔根本没认出詹尼。
听名字对上号之后他也丝毫没有愧疚的闪躲,直到詹尼撕破脸皮,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索性把脏水都泼到她头上。
你看,她哪里赢了?她输得一塌糊涂。
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给她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是她自己都难以想象的。
她放纵过自我,男友换了又换,性本应是种享受与欢愉,到詹尼这里基本都成了发泄。
婚姻对她来说也是障碍。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她在与未婚夫的相处中还是轻易表现出恐慌与排斥。
而同样被性侵过的格拉夫人则转过身来,成了扮猪吃虎的施害者。
女主指出那会儿是70年代,人们对性侵尚不警觉与敏感。
仔细一想,现在的状况也没好到哪去。
父母对孩子缺少性教育,对强奸之事的第一态度也常常是消极的。
当比尔独自来接詹尼,拜访时还带上了花和礼物,詹尼的母亲察觉到了不对劲,却还是亲手把她送上了悬崖。
然后怪自己想太多,装聋作哑地希望人心本善,祈求一切都好。
殊不知,这大意的冒险一赌,搭上的是不仅是女儿的贞洁,更是她的一生。
社会舆论更是擅长帮罪人开脱,将矛头指向受害者。
一个空姐半夜遇害,就被怀疑是穿得性感属于活该。
一个曾遭诱奸的作家自缢身亡,就被评价为不够坚强。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
物化女性的观念,有时候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再需要更多的悲剧来供人反思检讨,过去的教训已经足够了。
最后,两个詹尼并排而坐,脆弱而失落正是海报上的一幕。那封信笺的开场白又一次响起……
不论再怎样粉饰与麻痹,几十年的成长依旧掩盖不住那份刻骨铭心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