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3日,我跟着三弟(朋友的弟弟)拉蜜蜂的高栏货车去梨树沟采访留守在东北边城的一位姓王的上海知青,因为他去珲春参加婚礼,我没见到这位王老师。
一个礼拜以后,我与王老师取得了联系,他和我约定了时间,让我8月6日去他家,他说在家里等我。
8月6日一大早,三弟要去支边拉蜂蜜,就拐了个弯把我送到了梨树沟。我们到达梨树沟时,王老师已在胡同口等候多时了。三弟做了引荐,就忙他的去了,我跟着王老师去了他家。
王老师的大名叫王宝成,他很热情,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要不是事先知道他是上海人,但从口音判断,我会认为他是地道的东北人。王老师的爱人是东北本土人,她比王先生小一岁,他们的儿子在上海生活,孙子一直由亲家母照看。王老师的岳母今年九十一岁了,身体很硬朗,生活能自理,一直跟他们一起生活。要是不知道她老人家的实际年龄,我以为这位老人也就是七十多岁。
王老师家的院子很大,差不多有一亩多地,院子里有樱桃树、李子树,葡萄架,还种了蔬菜和香瓜,离门口不远处还有几箱蜜蜂,满院子浓浓的田园乡土气息。
坐在王老师家窗明几净的客厅里,开始了我们的交谈。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王老师是年3月24日在上海军工路码头乘船离开上海的,在大连逗留一天,后又换乘火车和汽车,最后坐着生产队的牛车来到了东北边陲的梨树沟大队,成了梨树沟五队的插队知青。
当时来梨树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差不多有六七十人,王宝成他们十三人分在了梨树沟五队,五名女知青临时住在了陈队长家的那两间厢房里,王宝成他们八名男知青住在了小队林业组(副业小组)的两间土坯草房子里,他们十三人都在林业小组吃饭。那时的林业小组是专门搞副业为队里创收的,当时以养蜂为主,也帮林场植树造林或采伐搬运木材赚外快,秋季还到林子里打松子。总体来说,当时梨树沟大队乡亲们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梨树沟的三月末还有些寒冷,林子里和背阴处还能看到未融化的冰雪,当时正处在农闲时节,社员们也没什么活可干,陈队长就派了两名女社员临时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
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的这两名女社员,一名是陈队长的媳妇,另一名是小队会计张树生家的大闺女张凤荣,别看张凤荣刚满十七岁,可她干啥像啥,十五岁就在林业小组为队里创收,和妇女一样每天挣七分工,年末一样和女社员分红,谁都没意见,因为她干的活不比别人少。
张凤荣不光勤快能干,她还很善良长得又漂亮,知青们很快就和她熟悉起来,不管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大家都喊她凤荣姐。张凤荣也不计较,谁叫姐她都笑呵呵地答应。
忙完春耕春播,地里暂时没有要紧的农活,王宝成他们八名男知青也去了林业小组,为队里创收,王宝成和一名叫刘金山的男知青跟着一名有经验的社员上山放蜂,其他男知青去林场帮忙干杂活,女知青们都留在队里跟着社员们干农活。
五队放蜂的地方就在村东的林子边缘,离村子三四里路,放蜂的两名知青和那位社员吃住都在蜂场,张凤荣隔一两天给他们往蜂场送一次吃的。
记得那天是阴历的六月初一,在检查蜂箱时,王宝成不小心,被蜜蜂蜇伤了,额头和脸上都肿了起来,疼痛难忍还发痒。就在王宝成难受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张凤荣来给他们送煎饼和青菜,张凤荣看到王宝成脸上肿成了那样,吓了她一跳。以前她也被蜜蜂蛰过几次,从没肿这么严重啊。
张凤荣放下送来的东西,赶紧往回跑。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张凤荣气喘吁吁跑了回来,她拿来了半块洗衣裳的胰子(肥皂),还到社员家要来了一把鲜韭菜。张凤荣没顾上休息,她拿脸盆舀了一点山泉水,把胰子放在水盆里搓弄,让王宝成用胰子水反复洗脸。然后用清水洗净,张凤荣把韭菜捣烂,敷在了王宝成受伤的部位。没多久,王宝成感觉疼痛减轻了,也不那么痒痒了,张凤荣为王宝成解除了痛苦,王宝成从心里感激张凤荣,他突然对张凤荣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
年春天,梨树沟小学需要一名小学民办教师,陈队长觉得王宝成为人厚道,听说他在学校时学习也好,就推荐他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优势就是不用下地干活,也不用上山放蜂,真的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也累不着,一个星期还能休息一天,除了全年的劳动工分,每个月还有几块钱的教师补贴。
当时,知青们都很羡慕这个职业,可王宝成并不想去学校教书,张凤荣就劝他去教书,说:“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你傻啊,这么好的机会哪能不去呢?在咱这嘎达(东北方言),学校老师可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乡亲们会高看你一眼的。”在张凤荣的劝说下,王宝成才去学校当了民办小学老师。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到学校教书后,每个星期天,王宝成都会去林业小组看看,为什么要去林业小组,王宝成心里也说不清楚,但他有一个感觉,几天见不到张凤荣,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那年年末,王宝成他们几个人结伴回上海探亲过春节,除了自己准备的木耳蘑菇,张凤荣还给王宝成送来了半书包松子和几斤榛子,还有她妈摊的煎饼。看张凤荣给王宝成送了这么多东西,同行的知青们都很羡慕。看看大家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王宝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那年回到上海,他笑着跟他妈开玩笑说:“妈,这些土特产都是你未来的儿媳妇送的。”“刚二十二岁的年龄就谈对象,你还有点出息没有?丑话给你说到前头,要在农村找了对象,以后就不要回上海来了,我和你爸就当没生你这个孩子。”王宝成妈妈一脸严肃,不像开玩笑。可王宝成并没把他妈说的话放在心上,他有自己的小九九。
从上海回来,王宝成给张凤荣买了一块格子围巾,还带来了上海糕点和奶糖。知青们看王宝成给张凤荣买了围巾,大家都劝他不要感情用事,不然会后悔的。刘金山还跟王宝成打赌:“宝成,要是让你在上大学和娶张凤荣两者之间二选一,我敢保证你会选前者。”“要是选了后者呢?”王宝成反问了一句。
刘金山摸着脑袋思考了一下,笑着说:“你要选择后者,我新买的这块上海牌手表就是你的。”刘金山说完,把手表从手腕上撸下来,在王宝成面前晃了晃。
看王宝成不吱声了,大家都笑了,都说王宝成也是脚踩两只船,哪只船对他有利,他就上那只船。听了大家的嘲笑,王宝成心里挺难受的,大家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眼光看他王宝成呢?
年秋天,梨树沟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大队书记极力推荐王宝成去上大学,小队长也同意让王宝成去上大学。张凤荣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学校找王宝成,问他是咋想的?看张凤荣眼泪汪汪的,王宝成心里很纠结,上大学是他一直追求的梦想,这个机会可说是千载难逢,他很想抓住这次机会。
那天放学回到知青集体户,吃过晚饭,刘金山手里拿着那块上海牌手表一边给手表上弦(机械手表的动力系统,要手动上弦,不像现在的自动手表)一边说:“我心爱的手表啊,你可是我的宝贝心肝啊,我可舍不得你易主啊……”
那一夜,王宝成一夜未眠,说句心里话,他对张凤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跟刘金山打赌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也喜欢第二故乡梨树沟,因为梨树沟的乡亲们都很淳朴善良,梨树沟的自然环境也好,他喜欢东北边陲这个幽静的山村。再想想张凤荣一次次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王宝成心里乱成了一锅粥,毕竟大学梦想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第二天,王宝成找到大队书记,他说不想去上大学了,他想好好当他的小学民办教师,他想在梨树沟扎根一辈子。大队书记说:“宝成,因为你是个心地善良又有文化的人,我才把这么好的机会留给你,你想好了,可不要后悔。”王宝成点点头说:“谢谢您的关爱,我不后悔。”
就这样,刘金山戴着他那块上海牌手表幸运地迈进了大学的校门,王宝成选择了后者,刘金山却食言了。因为那个年代,手表可是非常难得的奢侈品,有钱都难买到。为了一块手表,刘金山被知青们耻笑了好多年。
年年末,在父母和知青们的强烈反对下,王宝成和张凤荣领取了结婚证,他娶了勤劳善良又漂亮的张凤荣,成了第一个在梨树沟结婚成家的上海知青。他和张凤荣的结合,得到了乡亲们和大队书记的祝福,大队书记还答应为他修建三间新房。可知青们都不看好他俩的结合,大家都说王宝成早晚会后悔的。第二年,他们爱的结晶诞生了,张凤荣生了一个白胖的男孩。有了孩子,王宝成的父母才从上海赶来,他们抱着自己的孙子泪眼婆娑,爱不释手。
年,王宝成转成了公办教师,调到了乡里的中学任教,他的爱人张凤荣也享受了知青家属待遇,被招工到乡里的供销社做了一名售货员。后来,上海有了新的知青返城落户政策,王宝成的父母就把孙子的户口迁回了上海,最终,王宝成的儿子在上海结婚定居了。
王宝成退休后,他和张凤荣的户口也都迁回了上海,他俩也回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可在东北生活了三十多年,王宝成已经不适应上海的气候了,在上海待了一年,王宝成和他妻子又回到了东北。
回到东北后,王宝成养了七八十箱蜜蜂,一是可以有一定的收入,二是王宝成喜欢吃蜂蜜,还有一个主要原因,王宝成和张凤荣都有养蜂经验,他俩都喜欢这个行业。每年新蜜上市的时候,王宝成都会把父母从上海接过来,让他们来东北避暑,让父母品尝他自产的蜂蜜。
目前,王宝成的父母都不在了,他九十一岁的老岳母还是跟他们一起生活。因为家里有老人,他夫妻俩很少回上海,实在想孙子了就视频聊天。王宝成现在也不进山放蜂了,在院子里养了几箱蜜蜂,就是为了能吃上自产的纯蜂蜜。
说起当年放弃上大学娶了农村媳妇的往事,王宝成说:“我当年的选择看似像赌气,实际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爱,我才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现在看,我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梨树沟山清水秀,我喜欢这样的地方,我喜欢过与世无争空气清新的田园生活,我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你看我老伴,多么勤劳善良又孝顺的人啊,快七十岁了,还那么年轻那么漂亮。你看我岳母,说她九十岁,谁会相信?这里生态好,人人都长寿。去年刘金山他们来玩,他们的白发都比我多,都比我显老。刘金山还批评我也不回故乡看看,我说我回上海看看只能算是去旅游去串门,我早就把他乡当故乡了。”
三弟来接我时已快中午,王老师热情留我们在他家吃饭,因三弟着急去送货,我们谢绝了王老师的美意。王老师强行送给我五斤纯蜂蜜,还给我摘了他亲手种的香瓜和半方便袋西红柿,他说这可是纯有机绿色食品,花钱也买不到的。我掏出二百块钱要留给老人买点营养品,王老师把钱塞到我兜里笑着说:“我两口子的退休金花都花不完,你的心意收下了,欢迎你常来。”
此图片来源网络带着留恋和不舍,我们和王老师一家挥手道别。大上海走出来的知青,多么淳朴善良,多么热情好客,我心里感动又温暖。看着满足又踏实的王老师,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古语: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