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自称卢旺达“蜂王”的男子因穿“蜜蜂外套”登上了多家外国媒体。该男子名叫恩达伊萨巴,是一位拥有30年养蜂经验的资深养蜂人,对蜜蜂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后来萌生了利用蜜蜂摆造各种奇异造型的想法。和别人玩弄几只蜜蜂不同,恩达伊萨巴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把成千上万只蜜蜂吸引到身体上,身体的大部分会被蜜蜂覆盖,最厉害的一次是恩达伊萨巴只露出眼睛、鼻孔,全身就像披了一层厚厚的“蜜蜂外套”!
恩达伊萨巴承认吸引蜜蜂在身体表面聚集的“技术”并不神秘,稍微有些经验的养蜂人都懂得里面的诀窍。一般先选取合适的蜂王,蜂王性情温顺为佳,尽量避开性格暴躁的蜂王,它要是发起怒来还真不好惹!接着将蜂王捆绑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腹部面积大、可供更多蜜蜂“落脚”,常作为首选位置。
蜜蜂过着典型的群居性生活,由一只或多只蜂王统治着所有的工蜂,而工蜂有保护和跟随蜂王的天性。恩达伊萨巴正是利用这点捆绑住蜂王吸引工蜂的,如果想提高聚集蜜蜂的速度可向腹部喷洒一点糖浆,毕竟工蜂也是个吃货!恩达伊萨巴经常在公共场合做类似“引蜂上身的活动”,因为用它可聚集大量人气,有助于他的蜂蜜销售,但二三十年里从未被蜜蜂蛰伤过!恩达伊萨巴收的几个徒弟却没这么幸运,有的每次都被蜜蜂叮咬,蛰成“鼻青脸肿”更是家常便饭。
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类似恩达伊萨巴的表演者还有不少,而发生意外的也不是少数。巴西的一名养蜂人在吸引蜜蜂的时候被突然闯入的杀人蜂狠狠地蜇刺到了,仅仅几秒钟养蜂人就摔倒在地,周围观看的朋友见情况不医院。事后医生告诉养蜂人,要是再晚到一会儿性命堪忧。这种杀人蜂也是上文养蜂人恩达伊萨巴最担心、甚至最害怕的一种蜜蜂。
杀人蜂又叫非洲杀人蜂,是一种性格暴躁、攻击性强的蜜蜂,追击距离可达数千米。杀人蜂的毒腺会分泌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该液体成分复杂:既有大量水分,也含有生物胺、胆碱、甘油、多肽和19游离氨基酸。其中多肽类物质中的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可导致血管急速收缩,从而弱化输血功能。另外蜂毒肽还具有血溶性,与血液混合后对心脏损坏巨大。被杀人蜇伤后轻则头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重则肌肉痉挛,昏迷不醒、肾功能衰竭,直至丢掉性命。
杀人蜂并非自然界的原生物种,而是一个活脱脱人为产物!上世纪50年代养蜂产业在巴西得到快速发展,养蜂人意外发现一种名叫非洲蜜蜂的采蜜大咖,这种蜜蜂毒性不强,产蜜量却足足是巴西本地蜂的几倍,后来才得知这种非洲蜜蜂是欧洲蜜蜂的亚洲。年圣保罗大学研究室引入了35只非洲蜜蜂,并将它们圈养在蜂箱内,还配有专人看守。没想到的是,一名不了解情况的警卫打开了蜂箱,一次性放走了25只非洲蜜蜂。
这些逃到户外的非洲蜜蜂与本地的巴西蜜蜂交配后产下的幼崽就是现在如雷贯耳的非洲杀人蜂。资料显示,目前在非洲活跃着10亿只非洲杀人蜂,部分非洲蜂还通过各种途径跑到世界其他地方。年7月在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郊外发现了杀人蜂,为消灭它们,当地政府派出了全副武装的搜索队,在超过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展开搜寻。最后在一处家养蜜蜂的蜂箱里发现了大量杀入蜂,而蜂箱里的原蜜蜂早被杀入蜂驱逐干净了,这批杀人蜂以全部丧生大火中而结束!
当然,巴西作为非洲杀人蜂的始作俑者,受到杀人蜂的攻击也最多。巴西曾有施工人员在清理烟囱上的蜂窝时,不小心惹怒了在巢穴正忙碌的杀人蜂,顿时黑压压的一片破巢而出,朝着工人发起攻击。短短3个小时内竟然有多人被蛰,总计超过3万多次,还牵连了大量路过的行人,几只猫狗竟被活活蜇伤而死。
专家呼吁,人类在科研育种过程中应提高警惕,等确认完全无危害后才能投放到野外。一旦某个物种的潜在威胁爆发,与之相关的生物、生态就会受到巨大影响,甚至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应慎而又慎!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