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折柳寄情,不仅表达了对北京冬奥结束和参会人员将离的送别离别之情,更向世人传递了中国“折柳”文化的美好内涵。
送别时的折柳寄情只是折柳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从折柳寄情扩展了解更丰富、更有血有肉、更传承落地的民间折柳文化。
在古文言诗词里,折柳寄情主要表达送别老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悲伤之情。李叔同的《送别》里,歌声更是把这种沉沉的离别伤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在民间,折柳有更多寓意、寄托、希望!民间折柳文化习俗主要发生在清明节及其前后。
农村的80后还记得自己的孩童时光吗,在清明节,农村各家各户都会一大早去折柳枝,拿着镰刀,爬上柳树,大人在树上折柳枝,小孩在树下收拾,时而还有麻雀、喜鹊的鸣叫!太阳刚刚升起,就已经抱着一捆长长的长满嫩叶的细柳枝回来,插在小院的大门口、堂屋门口、房间门口的上边两侧,像春节的贴对联一样,柳枝守护着门口,寓意驱邪驱鬼。
清明节这天,还会把青青的柳枝放在床上,老人们说可以防止春天蜜蜂飞来蛰人。在上学的路上,在田野,在村外,孩子们还折柳枝编成帽圈有的再插上路边的野花戴在头上,同样是为了希望蜜蜂不要蛰到自己,也饱含着春天的童趣。
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还会用柳枝制成柳笛吹响在野外、校园、小院,成群结队地玩耍,传递着一种活泼生机的春天气息。清明踏春,正当此时!柳笛声伴着欢快的笑声飘荡在春风里。
清明这天,农村的家家户户也会在猪圈等畜禽的窝棚之上、麦囤粮囤之上也放上几根柳枝,表达一种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祝福和希望。
这些折来的柳枝干了,来年还能熬柳枝茶喝,放上芝麻香油,甚至打两个鸡蛋,据说预防初春感冒。这都是古代或者以前医疗不发达情况下的民间办法,小时候体验过干柳枝放香油煮茶喝,那味道不太吸引小孩,甚至是抗拒的。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清明节每家每户大人们还会带上折的柳枝去祭拜祖坟,放在自家先祖的坟头上,寄托哀思!同时给坟头培培新土,除除草,有的还要烧烧纸,向先人表达缅怀和被佑护的感情。
现在,清明折柳不仅对先祖寄托哀思,清明折柳也表达对先烈的敬仰缅怀!
唯有折柳送别的形式在民间没有从古代沿袭下来,仅停留在了文章诗词里作为文化寄托!也许送别折柳是一种脱离民间流传在高雅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现象,也许是随着时代发展民间折柳送别的形式逐渐不再流传。
以上这些民间折柳习俗,除了折柳煮茶预防春寒感冒没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继续流传下来,其他的民间习俗诸如折柳插门、折柳防蛰、折柳丰收、折柳吹笛、折柳祭祖等都继续在流传。我们也希望折柳送别能够一定程度上复活。
中国的文化和节气,都是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在支撑,希望“清明折柳”的众多文化习俗形式可以得到鼓励和继承!文化是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认同感,需要通过内涵流在血液里,通过形式留在仪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