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新手上路
- 1
- 11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1-01-21 11:47
|只看楼主
“这么热的天, 抬着我走十多里山路呀, 真是难为人家娃了, 差点把那小护士累趴下了……” 年7月18日, 医院内分泌肾病科病房里 劫后余生的李大叔热泪盈眶地 对前来查房的医护人员说。 为什么说李大叔劫后余生呢? 事情还得从年7月14日说起。 14日上午9:50左右, 医院急诊科 接到县急救中心指令: 文峪乡杨家场村附近有一 57岁男性蜂蜇伤患者需紧急救治! 警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当班人员急诊科副主任李涛 与护士张倩倩立即出车前往救援。 路上, 李涛继续与伤者李大叔家属取得联系 得知李大叔是被群峰蜇伤, 伤势较重已经昏迷,口吐白沫, 情况十分危急! 且李大叔被困的地方位于杨家场村 附近一个叫黑山沟的深山里, 具体位置不详。 在深山中救援, 最难的就是确定准确位置, 为了不耽误救援, 李涛一边与家属沟通, 电话指导其先采取简单的急救措施: 让李大叔平躺,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 尽可能为急救人员争取更多 抢救时间。 同时让家属联系多名村民 进山协助搜救。 黑山沟山大沟深,地势险峻植被茂密, 山上根本没有路。 中午时分,烈日炎炎,气温达37℃, 李涛、张倩倩一行携带着担架、 急救箱和急救药品等, 在村民的带领下, 顶着烈日、忍者干渴,拨开荆棘, 艰难行走在密林中。 为了争取最佳的救援时间, 救援人员丝毫不敢放慢脚步。 中午12:00左右, 在徒步翻越了三座大山之后, 终于到达伤者所在地。 李涛、张倩倩立即对李大叔 进行伤情评估,为其建立静脉通路, 应用急救药品。 简单处置后,李大叔被抬上担架, 李涛和其它村民们一起, 小心翼翼将李大叔往山下抬。 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 何况是黑山沟这个 一边是山一边是沟的地方, 一个人行走就不易, 抬着伤员下山就更困难了。 一路上荆棘划伤了手臂, 汗水湿透了衣襟, 但大家咬牙坚持着。 李涛和村民们轮流替换, 抬着李大叔艰难向下走, 遇到实在无法前行的路段, 为防止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 只能将担架放在地上, 前边人挡,后边人拉, 将李大叔“滑”下山坡。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 终于带着李大叔走出了黑山沟。 救护车风驰医院, 完善相关检查后, 李大叔被送往内分泌肾病科继续治疗。 几天后,便出现本文开头一幕…… 蜂蜇伤怎会如此严重? 竟能导致重伤昏迷甚至中*休克? 医生解释说,山上的野蜂*性都很强 不同于蜜蜂,野蜂在蜇伤人以后, 尾部的*刺仍可以收回继续进行二次攻击 这就加剧了它的危害。 被蜂蜇伤后, 体表的伤口红肿并不明显, *素主要侵犯脏器, 当*素累积到一定的量时, 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伤。 因此,被蜇伤后往往两三个小时, 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愈后好不好与是否及时治疗密切相关。 李大叔起死回生最欣慰的除了家属, 更有李涛、张倩倩 和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 急诊科主任梁伏河说: “多少苦累, 都是日夜拼搏出来的。 有多少次都苦到感觉坚持不下去了, 但是一想到可以一次次将病患 从死神的手中争分夺秒拉回来, 那种不可言喻的成就感, 是任何金钱和荣誉都无法衡量的。 每每想到这些, 就感觉自己又充满了力量。” 这就是急诊人质朴的情怀。 深山救援蜂蜇伤老人,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 虽累、虽苦, 但累也心甘、苦也情愿。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这个世界上, 还有哪个职业比救人性命 更光荣、更神圣的呢?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