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朝书室埋名40年重见天日 [复制链接]

1#

清朝书室“埋名”40年重见天日


耸峦书室牌匾在秉*巷重见天日。邱敏摄


耸峦书室就在秉*巷最里面。这是一片青砖瓦面的低矮小屋,入口大门向西,仍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趟栊门,两旁还有两个方正的石墩;大门上是一个青石横额,上面有阴刻繁体行楷“耸峦书室”四字,每字约40厘米高,右上首有“光绪十六年秋仲”七字,每字约10厘米高,左下首有“凌彭年”及“菁臣”印一方。


在广州的闹市区竟有一个百年古书院足足被密封了近40年!位于中山四路秉*巷的“耸峦书室”在上个世纪“破四旧”时,大门匾额被人用水泥石灰层层遮盖,其后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的文物普查才被当地居委及文化干部“碰巧”发掘出来。


敲去石灰水泥发现大门匾额


大塘街文化站梁维中指着这块青石横额说,“这个横额都已经被石灰水泥密封了40年”。据他介绍,前不久他们接到群众的电话,说这里有古建筑。看完整体建筑风格后,梁维中凭经验怀疑被石灰水泥封闭的青石上有文字,“我们就用了一天时间慢慢敲去石头上的石灰和水泥”,这才发现原来是个书室,而且所有文字颜色均是典型的清代靛蓝色,后来从老住户那里得知,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密封的,已有40年历史。


百年前属于广州刘氏家族


据统计,书室里面还住着13户人家。在当地居委会的帮助下,找到了今年已84岁的何贤阿婆,她是这里最老的住户,建国前还是这片物业的主人。何阿婆回忆道,这个书室本来属于刘氏家族,何阿婆则是刘家的媳妇。她说,这个书室是她丈夫的太公建的,“主要是给广州本地刘氏家族的年轻人聚集读书用的”,但后来的儿孙不够“勤力”,家道衰落,“欠下*府的税收,建国前就被收归国有”。


她指着天井中间突兀的两间红砖房说,本来这里是单层青砖瓦房,但收归国有后,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加建改变了书室的本来面目,“本来天井前有个屏风,后来也被拆掉了”。据她介绍,最多时这个占地仅100多平方米的书室竟聚集了18户人家之多。


目前没有耸峦书室的资料


耸峦书室距离大东门及大小马站流水井的书院群很近,那它究竟与那些书院群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文化价值呢?特地咨询了广州地方志办副主任陈泽洪,他表示目前广州市区保存完整的古书院只有极少数的几座,而在清末广州的书院业较发达,“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没有听说这个耸峦书室,它究竟具有什么历史文化价值还要慎重考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